圖:分析認為,香港年輕人應該看準全球創科的趨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發揮自身的優勢/中新社
創新科技是全球趨勢,周邊多個地區也大力推動創科,為相關企業提供優惠和便利,鼓勵不同領域的科研和產品開發,希望可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多年來香港政府都在這方面花了不少功夫,雖然創科局的成效有待觀察,但香港的創科風氣的確比過去熱烈。/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民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林至穎
海外創科企業很多業務都面向全世界的,或在資訊科技和移動互聯網的流通之下,很容易就在不同地域在地化。全球的創科企業因此會在世界各地尋覓合適的地點,設立辦公室、總部或區域總部。若能吸引該等創科企業來到香港落戶,就能吸引更多本地和海外的創新科技人才,加強科技研究和應用能力,讓更多新構思能在香港實現。
政策推動創科發展
林鄭月娥女士在上任行政長官以來,多次強調創科的重要性,希望能為香港帶來新的產業及財富增長點。她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八個具體政策加強香港的創科發展,當中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資料、在採購時加入創新及科技相關的要求,亦會加強推行科普教育。而政府也剛在12月初公布了新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擁抱創科,着力構建一個世界聞名、經濟蓬勃及優質生活的智慧香港,期望在科創方面爭取後來居上。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現時金融科技的發展卻有點滯後。所謂金融科技,並不是單純的支付工具。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還有很多可以發展到科技的地方,例如量化交易系統分析、信用評估、金融詐騙的偵測、債務回收、個人銀行服務、人工智慧助手、區域鏈技術、預測分析、市場研究等。香港可以利用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吸引外來企業和本地的科研人才,在香港發展不同層面的金融科技。
在眾多金融科技研究和應用之中,香港在人工智慧方面有着不少的人才。過去十年,國際人工智慧學術期刊和會議之中,香港的科研人員合共發表了6074篇論文,全球排名第六。世界領先的財務管理和顧問美林公司曾經預測,指人工智慧將會是未來最具商業價值的板塊。香港相關的科研人才,應該把握既有的優勢,推展更多人工智慧的項目和應用。
香港在不同創新科技領域上,以及創新科技的配套上,也有着不少的優勢。香港連續兩年在IMD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排名第一;在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亞洲大學排名中,香港有六所大學進入頭五十名;香港聚集了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港區的兩院院士超過四十人;香港的專業服務業發達,在金融(包括集資、融資)、商務、法律、會計、市場推廣等多個不同範疇,也能為創科項目提供協助;完善公正的法律制度和對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亦是創科企業看重的。此外,完備的資訊科技建設、聯結世界各地的經驗、優越的地理位置等,也是吸引外地創科項目的要素。
不能否認,香港對創科企業來說,也有欠缺的地方。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方面,香港也有着本身的優勢,可是香港欠缺將科學研究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生產的優勢,本地只有七百多萬人口的市場亦加大快速盈利的困難。要讓創科企業落戶,香港必需要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力量。
香港科研優勢明顯
中央政府早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指出,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和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支持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發揮港澳地區的獨特科技優勢和開放平台作用,促進科技合作機制化和制度化。國家科學技術部港澳台辦公室主任葉冬柏更在年初時指出,會積極推動香港建設成為面向世界的國家級創新中心。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之中,是科學研究領先的地方,也可借此發揮創新和科技的領頭,大灣區其他城市可成為香港技術創新和商品化生產基地,再通過境內外兩個市場推廣出去,為創科項目提供更廣大的商機。
那麼,對於國外創科企業是不是能夠跳過香港,直接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或其他中國城市落戶呢?筆者近期在香港啟動了司南創新聯盟這個非牟利組織,推進國際間政府創新合作,將國際頂尖的投資人、導師、創業者、產業專家、大學等資源,落戶粵港澳大灣區,切實推進大灣區科創發展。同時,註冊於香港,司南也致力於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進行科創提供資源平台及機會對接服務。
筆者認為,國外創科企業特別是初創性企業,普遍對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香港所長+廣東所長+廣大市場」的構想非常感興趣。國外創科企業在大灣區裏是需要幫助的,包括正確的商業戰略輔導、合適的引路夥伴、充分的資訊、足夠的啟動資金、適合的開展計劃平台,以及對知識財產權和法律的保護。若企業想打入中國市場,更需要將科技進行本土化的資金。
創科企業和項目,與其他傳統業務相同,進入不同的市場時很容易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創科企業要與內地的科研人員合作,亦可能會出現文化和語言的距離。香港作為超級聯絡人,正正可以成為創科企業的夥伴。香港的制度與西方國家較為接近,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亦較強,法律專業人才亦熟知內地的制度,讓外國科創企業的權益在內地也受保障。香港專業的金融服務亦可以為科創企業提供啟動的資金,以及本土化的資金。
香港的科學研究人才和專業服務,結合大灣區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力,再配以中國龐大的市場,是海外的創新科技企業開展和拓展業務的最佳選擇。香港年輕人亦應該看準全球創科的趨勢和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發揮自身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