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海洋經濟三路發力 總量破10萬億

時間:2025-07-02 05:02:21來源:大公报

  圖:去年4月8日,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駛入尖沙咀海運碼頭,展開為期5天首次訪港行程。

  海風吹動白色風機,用「綠電」點亮萬家燈火;海水波濤翻滾、潮起潮落,將動能送至千家萬戶;「藍色糧倉」日漸充實,「中國飯碗」愈加豐富;深海深淵有數不盡的礦產、油氣和生物基因資源亟待開發……從單純的魚鹽之利、舟楫之便,到如今向大海要食物、要綠電、要淡水,海洋經濟正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在上月8日世界海洋日當天,由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再創新高。從發展有限到如今勢頭強勁,去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主要有三大因素支撐:一,海洋科創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二,陸海統籌,強化海洋空間管控和要素保障;三,平衡保護與發展,重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

  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與遼闊的海域,發展海洋經濟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要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強權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據中國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2024年海洋原油新增產量佔全國原油新增產量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海上風電累計併網裝機容量全球佔比超過50%;海洋水產品總量穩定增長,連續35年位列全球第一;船舶和海工裝備市場份額佔全球50%以上,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超過全球三分之一。這些數據背後有以下三大支撐。

  築風電產供鏈 助力「雙碳」目標

  科創融合產業創新。發展海上風電,福州就創造了「風電傳奇」。去年10月,福清興化灣畔,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該機組3萬個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擁有完全知識產權。從2019年至今短短5年間,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相繼下線我國自主研發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推動中國海上風電裝備製造跨越發展,形成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和供應鏈,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強化海洋空間管控。去年,全國新增批准用海用島項目數量和面積比上年分別增長70.0%和6.9%,有效保障核電、油氣、海上風電等重大項目用海用島需求,海洋資源節約集約水平持續提高,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不斷增強。深圳的海洋科技企業如中集集團,成功研發出一系列高端海洋工程裝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其自主研發的深海半潛式鑽井平台,在全球海洋油氣開發市場中佔據重要份額。在海洋高端製造業領域,山東青島的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業發展迅猛。中船重工武船集團青島北船重工建造的大型集裝箱船、豪華客滾船等產品,出口到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海洋高端製造業贏得良好國際聲譽。

  拓展深遠海養殖 豐富百姓餐桌

  重視海洋生態保育。將海洋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促進人海和諧共生。「十四五」期間,我國完成整治修復海岸線480公里,濱海濕地超330平方公里,新營造紅樹林88平方公里。「全國每十條大黃魚,就有八條來自福建;鮑魚產量佔全國七成以上;海帶產量約佔全國六成,牡蠣約三成。這些豐富的水產品,品質上乘,價格『親民』,成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得益於我們先進的海洋養殖技術。」福建省海洋漁業廳相關負責人告訴大公報記者,近年來福建拓展深遠海養殖平台,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