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作家馬伯庸的小說極具戲劇性內容,演繹成為影視作品,都能吸引觀眾追看。近期推出的電視劇集《長安的荔枝》,雖然仍能傳達原著小說的內容和主旨,但是為了劇集篇幅而新添的角色和情節,卻令全劇的節奏大為拖沓。
《長安的荔枝》原著由序及六章內容組成,全長七萬字算是中篇小說,熱情的讀者可能不消兩天便能讀完。故事骨幹十分清晰:大唐年間,皇帝為了討好愛寵貴妃,於是下令從嶺南將新鮮荔枝運到長安予貴妃賀壽。既因這是皇帝的意旨,朝中大臣唯有奉命辦事。然而,長安與嶺南相距五千里,新鮮荔枝是「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保鮮期只有三天,在古代如何能夠千里迢迢運送給貴妃享用?套用現代術語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誰辦誰死。
在混沌官場之內,一位小官吏李善德被上級及同袍壓制,無奈地接下了這趟任務。就像馬伯庸的創作風格,《長安的荔枝》既具備古代歷史元素,亦結合現代精神文明。李善德代表着現代職場的基層人員,單人匹馬從長安走到嶺南,在地方官僚與外族商人之間周旋,拚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體現「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現代人求生精神。
《長安的荔枝》原著小說主要敘述李善德千方百計運送荔枝,過程中受到嶺南刺史及其下屬書記阻攔,但同時獲得波斯商人蘇諒和荔枝園峒女阿僮的幫助,最終能夠將荔枝運返長安完成任務。電視劇全長三十五集,為了滿足劇情需要,增添了李善德的小舅子鄭平安成為「雙主角」,構成兩條平行發展的主線。鄭平安的官職是「陪酒侍郎」,可見是終日陪酒說笑的下級官員,與李善德同樣是官場上的基層。本來兩個角色都有類似背景,可發揮互助互補作用,但是鄭平安的相關情節卻顯得與主旨不大關連,導致全劇前半部分節奏緩慢,不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