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動作片的邏輯謬誤\田力

時間:2017-12-07 03:15:50來源:大公網

  最近分別有兩部動作片上映,一是新導演作品,另一是國際知名大導演作品,但成績都未如人意;投資虧損自不待言,更恐怕會成為他們開拍下一部電影的重大障礙。

  看過那新導演作品的同業都有一個相同的評語,就是故事的基本邏輯關係沒弄清楚。這是常見的事,尤其是容易發生在不是創作出身的新導演作品中。發現電影出現這種錯誤後,同業一般會問誰是監製?誰是編劇?原來監製對創作完全放手,由導演主導劇本,編劇亦只是為導演服務,執行導演的意思。這種做法是非常傳統,以往由邵氏到嘉禾,都是這樣。但新藝城時代就不一樣,因為新藝城多用新導演,所以監製的作用很關鍵,是真正的決策者。因為新導演的作品如缺乏把關人,就跟博彩沒有分別。

  那大導演的作品原來也是缺乏邏輯,更甚的是偏離了普通常識。遇到這種電影,同業不會問誰是監製?誰是編劇?因為這是一個大導演的作品,就如王家衛、張藝謀、馮小剛,誰是他們的監製與編劇,根本沒有太大關係,因為他們必定是最後決策者。有人說,這齣電影有多個編劇,為何仍錯漏百出?有兩個監製,為何超資?其實都是決策人的責任,這決策人是導演。

  有人解嘲說,這電影是導演的懷舊作品,並不一定能吸引一般觀眾。

  這說法頗為有趣,商業電影是拍給一般觀眾看的,商業電影以票房為指標,如果導演的電影不是拍給一般觀眾看,就應早一點通知投資者,對方肯定會改變其決定。

  不過,大導演的作品的確很「懷舊」,其中的情節在過去數十年不同的小說和電影中,出現以百次計。在現時的網絡世界,以往的流行作品,不論是小說、戲劇和電影,都能輕易重溫,觀眾看到導演的「再次」演繹,的確難以忍受。其中最「突出」的是壞人從孤兒院領養小孩訓練成殺手,和被誣衊的殺人犯是一般右撇子,而死者的致命刀傷由左撇子下手。這兩個設計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不知被採用了多少次,再在銀幕上「重溫」,真以為是在看舊日的電影。

  電影是流行文化之一,叱吒一時的大導演未必能趕得上當下觀眾的步伐,這是常態,當然也帶點傷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