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利息負擔和名義GDP增速之差正相關,然而,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這兩者之間關係卻有時呈負相關
2012年以來,中國貸款餘額相當於GDP的比例波動攀升,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114.0%上升至2017年第二季度的146.3%。與之對應地,2012年以來利息支出與GDP的比值大約在7%到9%的區間內徘徊。/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付息壓力直接影響着企業的投資意願。如果我們定義利息支出與GDP的比值為「利息負擔」,歷史數據顯示,投資幾乎從未在利率負擔高於名義GDP增速時出現明顯反彈;不僅如此,當利息負擔高於名義GDP增速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還往往出現快速下滑。比如,從2014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利息負擔持續高於名義GDP增速。也就在這一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幾近腰斬,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17.6%降至2016年第二季度的9%。從2016年第三季度起,利息負擔開始低於名義GDP增速,恰逢此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停止快速下滑,出現企穩跡象。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穩升
進一步地,如果我們觀察民間投資,也可以發現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利息負擔和名義GDP增速之差正相關。在2014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也就是利息負擔高於名義GDP增速的時期,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高山速降,從20.9%大幅下降至2.8%。而在2016年第三季度至2017年第二季度期間,隨着利息負擔低於名義GDP增速,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就開始企穩回升,從2.5%反彈到了7.2%。
然而,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即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和利息負擔之差的關係卻並不穩定,有時呈負相關。
例如,在2008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期間,名義GDP增速與利息負擔之差呈現U形,而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呈現倒U形。這種背離與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採取財政刺激政策有關。此外,受去產能政策的影響,2016年第三季度至2017年第二季度,名義GDP增速和利息負擔之差有所回升,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卻從18.8%下降至10.9%。
以上數據分析暗示,與非民間投資相比,民間投資在槓桿率方面總體保持着更為理性的態度。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從防風險角度考慮,中央要求「國企去槓桿是重中之重」的合理性。
防低效投資累積槓桿
非民間投資對投資回報率和融資利率不敏感,可能導致低效投資和槓桿率的積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對名義GDP增速和利息負擔之差敏感,而非民間投資對這一指標不敏感,這一事實本質上反映出民間投資能夠根據盈利水準自發調整投資,而非民間投資可能逆盈利水準而動。當投資回報不足以償付利息之時,非民間投資不得不通過繼續舉債來維持一定的投資增速,使槓桿率逐漸上升。因此,控槓桿的關鍵在於提高非民間投資對回報率和融資利率的敏感程度,防止低效投資引起槓桿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