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須精於選擇項目
歷史記載,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他第一通電話打給助手華生,叫華生來見他。華生答說:「我要一星期後才來到」,因為他在三藩市,而貝爾卻在紐約打電話給他。
貝爾發明了電話後,即成立貝爾電話公司,申請專利,推廣這個新發明。可惜,當年的電話要用地線傳達語音,故而生意欠佳,三年後幾乎破產。到1881年,澳洲悉尼開設第一間電話公司,只得12名用戶。這段歷史顯示:無論多有用的發明,假若需要配套才能使用,便難以一下子風行。要經過一段日子,新發明才能對經濟作出巨大的貢獻。
另一個對人類文明極為重要的發明,便是造紙術。在公元一世紀,東漢蔡倫已發明了造紙。紙,不單可用作書寫,還可用來包裝茶葉及其他東西。據說,在六世紀,中國已有廁紙。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已印製和發行紙幣,令宋朝時的中國成為當時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南宋的GDP更佔當時全球的一半以上。可惜,紙的發明,並未令中國比西方更早發展出工業革命,及現代市場經濟。
紙在八世紀(唐朝)傳入中東阿拉伯世界,之後傳到西方。然而,在公元十至十四世紀,歐洲僧侶抄書,還是用動物的皮革,而不是用紙。無他,當時90%以上人口是文盲,只有貴族才識字,當時未有印刷術,書要靠人手抄寫,抄寫在皮革上,自然比抄在紙上更矜貴,可以保存得更長久。
紙發明了近1500年,在中國及阿拉伯世界廣泛使用,但未改變世界經濟,及大大的促進文明。無他,當時的紙,尚用人手逐張逐張的製造,成本不輕,價值不菲,因而未能大量生產。到13世紀歐洲,因貿易發達,對紙張需要甚殷,才發明大量生產紙章的技術,造紙廠如雨後春筍,紙張成本大降。
愛迪生發電廠 不敵蒸汽機
此外,雖然中國發明了印刷術,但只是活板印刷,要一頁一頁地印,加上識字人口不多,書籍昂貴,未能廣泛傳播知識。直至15世紀,古騰堡發明鉛字活板印刷,書籍成本大降,方便知識傳播。此時,歐洲在經濟、科學、技術、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開始追上中國。到19世紀初,歐洲發明了用機器一卷一卷的造紙,不再一張一張的人手製造,配合鉛字活板印刷,才使人類文明飛躍發展。
電力的發展亦如是。1881年,愛迪生在紐約和倫敦分別興建了發電廠,一年後出售電力。然而,到1900年,只有5%的美國工廠用電,大多數工廠仍然使用蒸汽機。直至1920年代,工廠才普遍用電來發動機器。以香港為例,九廣鐵路1910年通車,是蒸汽機車。1962年改用柴油機車,到1982至1983年才用電氣化火車。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必須精於選擇項目。最好是切合市場需要、可以立竿見影地促進經濟增長的項目。新科技如帶來重大的社會改變,需要許多配套才能見效的,便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大的投資,例如電動車,無疑既環保、節省能源又廉宜,但非要許多配合不可,便不易在香港風行矣!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