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娜(Mona)本名李民鳴,荷蘭華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塞納河畔的女孩》、小說集《海風吹來》、詩集《最初的鬱金香》和《瞭望的風車》等。夢娜的小說以新移民女性的跨國婚戀為主要題材,側重展示愛的「美」與「善」;她的詩歌,則以真情打底向古典致敬,在關注現實的同時也注重內心的感受,在藝術上,則在強調柔美之際也不忘氣勢的灌注,在充分抒情的同時也表達哲理的沉思──可以說剛/柔相濟、情/思並茂,構成了夢娜詩歌的基本特色和總體風貌。
夢娜在她的得獎詩歌作品《紅牆千秋》中這樣寫道:「敢問哪朝的/後院風雷/幾百年恍如昨天/假如烽煙/沒有奪去尊嚴/假如三天三夜的大火/燒的不是圓明園/一千多棟無/一重複的建築/就在你我的眼前」,這是對歷史的質問,也是對責任的思考。接下來的詩句「走過紅牆千秋/走過漸漸青綠的葉子/每一道標識的門檻/曾經輝煌的過去/你我的大唐/你我的絲綢之路/你我的康乾盛世/你我的中國/你我久違的相聚」,則在對歷史的回顧中抒發了當下的認知:沒有歷史的鋪墊,何來今天的自豪?沒有歷史的積澱,又怎會有今天的「相聚」?整首詩借助「紅牆」意象,在歷史與當代的「對話」中呈現詩意的感懷。作為海外華文作家,夢娜在她的詩中多次寫到故鄉和鄉愁:「天上飄渺笙歌,海上皎皎銀盤/苦口難嚥,半彎月餅,任淚眼漫漫/不問姮娥,不邀李白,獨自釀酒一壇/目窮千里,山高水遠/當時鍾情慕秋色,不懂異鄉月/……望不得,十年故鄉雲/十年異鄉客,十年月下寒/愧對娘親,十年八月十五難團圓。」在這首詩中,夢娜以充滿中國古典詩歌元素的書寫方式,將一個身處「異鄉」的遊子對故鄉的深情,以「中秋望月」的姿態詩意地表現了出來。
通過對夢娜這兩首詩的分析,你是不是已能感受到夢娜詩歌獨特的詩質和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