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蜑家人」終日以艇為家,多賴以捕撈和運輸為主
「蜑家」屬西南苗瑤族系,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蜑」音蛋 [daan6(但)],古同「蛋」。由於「蜑」字生僻,多數人都會接受「蜑家」這個寫法。「蜑家」也作「蜑民」、「但民」、「蜑戶」、「蛋戶」。除了「蛋」這個讀音,還有「鄧」這個異讀,但相對地沒那麼普遍。「蜑家人」散布於福建、廣東沿岸一帶以及兩廣(廣東和廣西,合稱粵)間的珠江流域,終日以艇為家,多賴以捕撈和運輸為生。後來,但凡住在江河或海上的船民,都稱為「蜑家」。簡單來說,「蜑家」乃水上人家。
可能舊時「蜑家人」是到處漂泊、沒有戶籍之故,所以長期受「岸上人」歧視。以下便是兩個明顯佐證,其一,官宦人家在臘月二十三「謝灶」,平民百姓二十四日「謝灶」,水上居民則須「退至」二十五日才能「謝灶」,因而有「官三、民四、蜑家五」的講法;其二,後來官府對那些靠岸謀生的蜑家艇發出戶籍。可遇有違法者,除拘捕當事人外,還會即時終止該艇運作。這種過度嚴苛或近乎不公的管治手法,稱之為「拉人夾封艇」。
話說回來,「謝灶」是民間習俗,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謝灶日」。「灶」是用磚石砌成的生火做飯設備。在鍋灶旁所供奉的神叫「灶君」。「灶君」是保障廚房不發生事故的天神。每逢農曆年年底,「灶君」會上天庭向玉帝述職,同時稟報各戶的善惡,讓玉帝賞罰。因此,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謝灶」,期望「灶君」在玉帝面前多說幾句好話。
為此,「謝灶」的祭品會有蔗糖、年糕、糯米糕、長蔗等,目的是讓「灶君」在「舉報」前先甜在心頭。另一企圖是,甜膩漿口的食物會令「灶君」無法把家中惡事交代清楚。傳說中,「灶君」一年只洗澡一次,就是在「謝灶日」當天。由於少婦生怕入廚時見到「灶君」出浴而感害羞,因此「謝灶」只由老婦主理,這可從《禮記》中一句「灶,老婦之祭也」得以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