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香港有句俗話:「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意思是高科技行業不及低科技的賺錢。在華語電影來說,高科技的科幻片與低科技的動作片的對比,也是科幻片的票房遜色得多,最近以貓為題的科幻片在內地收幾千萬(人民幣,下同),反而吳京的《戰狼2》上畫首周八十五小時便破十億,打破了《美人魚》的紀錄,有機會成為年度冠軍。《戰狼2》雖然是一特例,但科幻電影之於華語片,似乎是荒蕪地帶,為何會這樣?
外星生物為題的科幻片,多是有成員來到地球,可以是失散,也可以是計劃入侵,最後與地球一家庭相處,產生友誼,然後離去,故事溫馨。這種模式已拍過多次,最成功的是《E.T.外星人》。這種科幻電影除了溫情洋溢還要有龐大的製作預算,創造出前人沒有拍過的場面和影像,所以科幻電影的成本極高,衡量風險之後,很多投資者會卻步。科幻小說作家譚劍說,他曾參與八至十部科幻電影的創作,真正投入製作的就只有一部。
科幻電影要有新的點子或角度,所以譚劍說的科幻小說創作方式也跟科幻電影相似。他說:「科幻小說要求作者在某個故事中成為某個題目的專家,因為他要塑造一個世界出來,當中需要花費很多工夫,你要創新,那就不可以抄襲別人的idea,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前人的作品統統讀一遍。」可惜我們看到的科幻電影,包括幾年前的《小飛俠阿童木》和最近的這一部,都是舊的idea,而且人家的原作已在四分一世紀前面世。
譚劍參與的科幻電影,在正式開拍前半年都未有意念,卻很快有了一隊機械人的預告,因為投資者重視影像多於意念,而且相信能在電腦特技方面超越荷里活。
特技這範疇其實很簡單,先問的是你用什麼公司,支援是否足夠,就好像足球圈,你的球員來自英超還是香港超級足球聯賽。因此,從技術或硬件上超越荷里活是很難的事,意念卻可能有機會,就如去年奪雨果短篇科幻小說獎的《北京摺疊》,現在也籌拍電影。譚劍說:「科幻片最重要的不是特技、不是外星人,而是探討人類如何受自己發展出來的科技所苦。」《北京摺疊》就有這個意思。雖然譚劍說的定義並不一定是科幻片的全部,但只空談如何在特技上超越荷里活的人士,基本上本末倒置,不知科幻片故事要解決的是人性的問題,科技只起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