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資金氾濫水淹樓市/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時間:2017-08-02 03:16:06來源:大公網

  筆者一向認為「影響樓市的最大因素其實是貨幣」,本篇文章再一次用這個邏輯去推演目前樓市究竟是一個什麼局面。

  美元之所以曾被稱為「美金」,是因為它曾與黃金掛鈎,所以公眾透過持有美元可得到穩定的財富。那麼我們就要十分清楚以下那幾個時段發生的事實了。

  1972年美國取消金本位,從此美元不需要和任何資產掛鈎,只要市場接受(或被接受)就可以無限量印。

  2009年美國變本加厲推出QE(量化貨幣寬鬆政策),美元在脫離金本位後,幾乎無限量複製。大家要明白如果境內資金增加,其實是等於樓價有相若比例的上升壓力的話,要消解這個樓價上升的壓力,只有正比例增加供應,香港在這方面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為了進一步理解我們探討的問題,我們了解一下M1、M2、M3,在2009年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M1(指市民持有的法定紙幣和硬幣加上持牌銀行的活期存款)在2009年到今年5月份增加了235%。M2(指貨幣供應量M1所包括的項目,加上持牌銀行客戶的儲蓄及定期存款,再加上持牌銀行發行而由非認可機構持有的可轉讓存款證(NCDs))在2009年到今年5月份總共增加了112%。 M3(指貨幣供應量M2所包括的各項,再加上有限制牌照銀行(RLBs)及接受存款公司(DTCs)客戶的存款,再加上以上兩類認可機構發行而由非認可機構持有的可轉讓存款證(NCDs))在2009年到今年5月份是總共增加了112%。如果用M1去計算,我們會發覺香港樓價升幅仍跑慢M1。

  另一個重要信息,就是2014年美元量化去了極限,各國在國家與國家直接兌換等「去美元政策」下,美元使用量的比率應該是大幅減少才對的,美元就在那年開始筆者認為實質是下跌的。去到今年,美國經濟顯然「露底」,若經濟增長低於2%又怎會有能力加息呢?甚至美國有機會出現股債爆煲,出現通縮,美元應進入長期貶值,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也難免長貶,如果香港的貨幣繼續增加,和被迫要追隨美元貶值,樓價應是面對龐大上升壓力才對。無論如何,我們面對的不是樓價高,而是貨幣不斷湧入。如果我們只是牽掛着樓價高企而忽略了貨幣繼續湧入,在百物騰貴的情形之下,樓價升好還是不升好?那一樣我們損失較少?大家應該明白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