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日罕見「雙颱」來襲,但令島內航空交通大亂的並非颱風災情,而是長榮航空公司500多名空中服務員集體請「天災假」,包括來往港台等50多個航班被迫取消,逾萬名旅客大受影響,當中部分台灣民眾甚至滯留海外機場。航班在惡劣天氣下停飛無可厚非,而這次颱風「納沙」雖然來勢洶洶,在島內也造成嚴重破壞,但「來去匆匆」,昨天上午台北、桃園一帶天氣轉佳,長榮空服員卻「集體請假」,其「天災假」的正當性難免受到質疑。飛行安全固然重要,但旅客的權益也不可漠視。如何衡量員工權益與旅客權益,是台灣航空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長榮「天災假」源於去年10月颱風「梅姬」吹襲台島期間,長榮共有45個航班「硬飛」回台,被批評罔顧飛行安全,被罰款新台幣120萬元,是島內民航局首次針對航空公司在颱風期間「硬飛」開罰。事後長榮工會與公司協商,達成設立「天災假」的共識,保障出勤員工安全。「行政院勞動部」也表示,根據《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勞工所在地、居住或上、下班途中行經的地方政府宣布停止上班期間,勞工得依法不出勤,僱主可不給薪但不得懲處。昨天各縣市均宣布停工停課,桃園機場所在的桃園市也不例外,因此根據相關規定,長榮500多名空服員「請假」屬於合法。
其實,在颱風天等天氣惡劣的環境下飛行,不僅機師、空服員反對,旅客也不支持,畢竟人命關天,豈可冒險而飛。只是前天「納沙」登陸台灣後,昨天早上已進入福建,對台灣的影響也大為減緩,雖然全台仍停工停課,但航空交通鑒於其影響面廣泛的行業特殊性,是否也要「停工」,值得深思。
長榮員工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理所當然,但倘若在天氣轉佳的情況下仍請「天災假」,恐怕難以得到廣大旅客的諒解,也嚴重影響長榮的聲譽。「天災假」是長榮員工保障自己飛行安全的合法手段,但如何使用仍須考慮對公眾的影響。
昨天不僅長榮員工請假掀起爭議,各縣市在天氣轉晴的情況下亦停工停課,也引發討論。是否放颱風假,本應是依據氣象變化而作出的專業判斷,但在台灣卻成了政治決定。以2015年10月颱風「杜鵑」橫掃台灣為例,台北市府因為害怕得罪民眾,而改變原來只放半天假的決定,結果當天無風無雨。民眾當然樂得賺了一天假,而政府也可討好選民,但台灣輿論批評,當民粹成為最高決策動力,民眾在爽休颱風假時,也應該想想民粹要把台灣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