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機器中的鬼魂」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賴爾(Gilbert Ryle)對笛卡兒心物二元論的描述,這個斷語也是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的副題/英文名《Ghost in the Shell》的來源。這部漫畫在一九九五年拍成同名的動畫電影,成為了「賽博朋克」(cyberpunk)的經典之作。事隔二十年有多,法國導演洛比桑把這部電影再次搬上銀幕,並以「真人」演繹。片名還是叫《攻殼機動隊》。
電影的故事還是今天已經熟口熟面的套路:未來世界,科技進步,人體的大部分可換成機械軀體,人類意識也可進入數碼網絡之中,許多新形態犯罪事件出現;於是,有精英部隊「公安九課」的成立,由生化人「少校」凱莉恩領導,打擊這類新的犯罪行為,而他們最新的任務是解決阪華機械的恐怖襲擊事件。凱莉恩是第一個成功整合人腦、全身義體化的生化人,而且正正是阪華機械的實驗產品。在行動中,不斷有另一個人的記憶片段在少校腦中浮現,她慢慢發現自己的身份原來另有秘密。
由動畫電影版開始,《攻殼機動隊》就把「香港」放進未來東京,這次的真人電影版更是實地來到香港拍攝,讓香港密集的城市景觀混合在未來世界的巨大都市之中,我們熟悉的油麻地、鰂魚涌以至勵德邨,都成為電影中的奇觀。不過,在大量電腦動畫打造的動作奇觀之外,這部最新的電影版欠缺了漫畫/動畫原著那種對心靈哲學/人類意識之謎的探討,只是簡單地把《2020》(Blade Runner)的植入意識橋段搬來,讓女主角找回自己的真實身份「草薙素子」。荷里活以至歐洲影人改編日本動漫,情節和主題上總有或多或少的犧牲,以節奏明快見稱的洛比桑導演,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