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不是口號,而是對香港優勢的概括。那麼,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方面,香港有哪些優勢?在「融合與創辦——香港經驗」學術研討會上,中國銀行(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博士,提出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五大優勢,包括有利的區位、獨立及較為完善的司法制度、發達的金融服務及集資功能、廉潔及高效社會,以及簡單和較低的稅制。
區位方面,香港位處亞洲中心,從香港國際機場起飛,四小時飛行覆蓋的人口和本地生產總值(GDP)居亞洲第一。香港所處的時區恰好與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承上啟下。每年集資五六千億元,令香港新股集資額連續多年排全球第一。謝國樑說:「這是上海、東京、新加坡和台北等難以比擬的。優勢相當強。」
談到香港對外交通,研討會另一講者、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王緝憲表示,香港航機飛遍中東、美洲、亞太等地,貨運量全球第一。「每天還有大批的中東、非洲旅客,從深圳買了大量手機,來到赤鱲角機場起飛,這生意愈做愈大。」
港機場貨運量七年居首
資料顯示,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18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機場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自2010年起,香港國際機場貨運量連續七年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香港國際機場總客運量達705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52萬公噸。以國際旅客客運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二最繁忙機場。多年來,香港國際機場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
不過,香港國際機場將於2018至2023年飽和,急需興建第三條跑道,以應付不斷膨脹的客流和貨流運輸瓶頸,但受到環保等諸多挑戰。王緝憲認為興建三跑事在必行,交通基建必須提早籌劃,否則會出問題。「由於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鑑於經濟轉差,雖然翌年復甦,興建第三跑的計劃,當時決定先觀望一下,結果放緩了。」他指出,特區政府雖然提出2030年規劃,但全世界如今已着眼2040年的藍圖了。
港與珠三角優勢互補
王緝憲強調,香港回歸到了對貿易和金融的依賴,靠信息流、金融流、客流和高端物流與全世界連接,所以香港特別需要第三跑、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都不應延緩,香港要着眼於為整個區域服務,而不應只是滿足於自己近期需要。「國際化才是香港最大優勢,香港國際機場對香港成為全球化城市至為重要。國家提出的大灣區,也注意到國際化,香港正好可以發揮主導角色,帶動灣區各區城市,如此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世界級的大灣區。」
謝國樑補充,過去三十年,香港與珠三角已優勢互補,雙贏互利。也就是說,大灣區其實已運作了三十年。「香港與內地合作一直很緊密,今後更應該把握機遇,發揮優勢,也服務國家,達至雙贏。」今後香港的機遇,就在於發揮四大功能,包括「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樞紐、企業走出去的西式金融平台、人民幣國際化的助推器,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建設的領頭羊。「在大灣區建設上,香港的人才、資金、資訊和市場,都與國際對接。」
「融合與創辦——香港經驗」學術研討會由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與聯合出版(集團)合辦,邀請金融、交通、城市規劃和廉政等學者共研香港發展的強弱機危。
撰文:呂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