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生到大灣區實習有着深遠戰略意義
連續幾期文章提到,應該把國民教育與生涯規劃相結合,讓香港的大學生和專上教育學生能夠在就讀期間,回內地大灣區實習。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這是涉及非常瑣碎的微觀政策細節的龐大工程。從合作項目的層次和經濟效益上看,拓展港生到大灣區實習這個項目,的確遠不及其他諸如專業互相認證、金融服務區域一體化、兩地生活工作同城化等項目那麼高大上和產生巨大經濟收益。但是,這個港生內地實習的項目,有着深遠戰略意義,不但是進行實實際際的國民教育,更是為解決港生發展出路作前期鋪墊,實在值得兩地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大力推動。
簡單來講,至少需要作以下的政策配套:
第一,專業或學系的對接。香港這邊的高級文憑課程,也就是專上教育程度的職業培訓教育,政府資助和自資課程加起來有兩百多項,遍及硬技術的汽車工程到軟服務的廣告設計等。如果沒有內地政府和特區政府相互合作與推動,單靠職業訓練局之類的培訓機構,甚至單靠一個個別課程的承辦教學機構,是絕無可能與內地企業、職訓機構進行專業實習方面的對接。
宜深度推廣內地就業輔導
大灣區的粵港兩地政府教育部門和職訓負責部門,應該建立常規的聯繫機制和合作工作機制,一個一個課程專業加以調研、實務對接、試點操作和全面展開。毫無疑問,開頭一定會引起兩地的抵觸甚至抵制情緒。香港方面可能覺得這種回內地實習帶有強制性,動輒會妖魔化為洗腦;即使是內地方面,也可能覺得純粹只是配合香港,不見得短期內對內地有什麼得着好處。因此,更應該從更高層次加以推動落實。同時,應該用試點方式來在個別專業課程上先行嘗試,尤其是政府資助的課程,推動起來自然比自資課程更有政策主動性。
第二,大學就業輔導的配套。上面提的是專上教育的職業培訓課程,至於大學本科或學士課程,大部分學科沒有實習,那麼除了現在愈來愈多組織的大學生北上交流活動之外,特區政府和大學本身也應該在大學的就業輔導部門多做深度推廣內地就業輔導。
據悉,目前香港各個大學的就業輔導甚少作有關內地就業輔導,絕大多數都是習慣性地做本地和海外就業輔導。倒不一定是源於什麼偏見,可能更多的是不熟悉內地就業情況,所以不知從何入手進行輔導而已。因此,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大學當局,都應該與內地勞動就業部門、行業協會和國企民企等機構主動聯繫合作,拓展在香港的大學就業輔導方面的工作,至少讓香港的大學生能夠逐漸系統地認識內地就業發展的情況,不能讓這種陌生感聽之任之地存在下去。
第三,不必誇大生活後勤配套的重要性。與一些朋友談起這個北上實習的觀點時,不少朋友幾乎都認為,要處理好港生北上實習時的吃住等後勤配套,這樣的話,才能讓香港的學生安心舒適地北上,筆者對此大謬不然。為什麼要搞好吃住後勤呢?
港生到海外留學和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時,海外政府一樣沒有特別照顧港生的吃住問題啊,不照樣前往?香港的大學宿舍的吃住其實也不怎麼特別舒適,那何以回到內地實習時,就要過得特別舒適?何況大灣區珠三角一帶已經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了,老實講吃住條件不會差到哪裏去。
我的重點是,如果在推動回內地實習時,過度強調和宣傳吃住後勤方面的重要性和配套舒適的話,就會影響學生對回內地的不當期望。你以為舒適度已經提高到八十分,但因為過度宣傳這個從而使學生的期望值變成一百分以上!過度的強調與宣傳會是期望值被不當地提升到超過配套所能滿足的程度。何況,現在不是去豪華旅遊,是去實習去學習!適當已經足夠,不必刻意強調。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