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新浪潮到港產片

時間:2017-03-23 03:16:07來源:大公網

  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新浪潮電影,題材多元

  香港電影的名字其實一直在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叫本地拍攝的電影做國語片、粵語片。到了八十年代,粵語一統天下,香港電影的名字也隨之變成港產片。在這個過程之中,七八十年代之交興起的「香港新浪潮」電影,可說是起了重大的作用。

  行 光

  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新浪潮」電影人多走工業以外的創作方向不同,這批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多數受過海外院校電影教育的香港電影人,以不同於以往的新題材、新語言,讓香港電影走向一個新的時代。只是,不像其他電影運動往往有一個宣言以宣示自己的出現,香港新浪潮是一個旁觀者加上去的名字。到底什麼時候算是香港新浪潮的開始?哪部電影才是第一部新浪潮電影?卻有點言人人殊。要對這個問題有進一步的了解,香港電影資料館於本周五開始推出的回顧節目「再探新浪潮」,正是一個機會。

  《瘋劫》懸疑愛情悲劇

  整個回顧的緣起是許鞍華導演的電影處女作《瘋劫》新近修復原成。這個聲音和畫面都經過修復的九十分鐘版本,比起近年放映的八十五分鐘版本更接近當年公映時的狀態。這部電影以當年龍虎山雙屍案作為創作的起點,但又並非常見的犯罪片套路,而是一部懸疑驚慄的三角愛情悲劇,也是許鞍華、陳韻文這個導演與編劇組合近乎傳說的經典。而上世紀西環舊區的唐樓世界,到底這個故事之中有沒有鬼?修復版本中重現的新鏡頭,讓觀眾可以有新的理解。

  《瘋劫》之外,整個回顧另有十五部新浪潮時期的香港電影,總共十六部作品,分成八個類別。其中「也談第一」是最有趣的一組,這組的三部電影包括有《跳灰》(1976)、《茄喱啡》(1978)和《蝶變》(1979)。三部作品中最早的《跳灰》,由蕭芳芳、梁普智合導,曾任職警隊的陳欣健參與編劇,戲中有不少詳盡寫實的細節,像高層退休前免惹事的心態,保護重要證人要入住精神病院,線人與警察的微妙關係等,革新了香港警匪片的面貌。而執法者受法律約束無法打擊罪惡,而要在法外以暴易暴的母題,則被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進一步發展。而嚴浩導演的《茄喱啡》,以電影圈的光怪陸離為主線,通過小人物何能克,看盡影圈的浮華和荒謬。

  至於徐克的《蝶變》,是三齣電影中最為人熟悉的,以混雜的細節和風格,一新已經打了十多年的香港武俠電影銀幕,呈現別樹一幟的江湖世界。因為徐克導演多年來不斷創作,一般觀眾會更加認識《蝶變》一片。而《跳灰》和《茄喱啡》的導演淡出影壇多年,他們的作品連放映的機會也不多(這次放映的《茄喱啡》更是孤本影帶),自然備受冷落,在「第一」這個位置上的話語權自然有限。

  《行規》警匪關係微妙

  其實這次放映除了《瘋劫》,還有翁維銓導演的《行規》也是修復版,是導演自行修復的「導演版」。這部電影以導演拍攝的毒品紀錄片《白粉歌劇》搜集所得的資料,用劇情化的故事把毒販與警方的關係呈現。仿紀錄片的風格呈現警隊狗仔隊跟蹤、毒販運毒的細節,以沉實而不賣弄的處理手法觸及整個制度的利益瓜葛,寫出兩者惡性循環、共生共亡的微妙關係。看《行規》和《跳灰》,還有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幾乎已經預示了之後三十年香港黑幫/警匪片的各種主題。

  這次回顧放映的還有許鞍華《撞到正》、譚家明《名劍》、徐克《第一類型危險》、唐基明《殺出西營盤》、劉成漢《慾火焚琴》、蔡繼光《檸檬可樂》、黎大煒《靚妹仔》、單慧珠《忌廉溝鮮奶》以及方育平《父子情》等作品,未必是大家心目中的新浪潮電影,但無疑都是那段時間重要的作品。而另外推介的黃義順、雪美蓮兩位剪接師,其作品就不止於香港新浪潮了。黃義順的作品有難得一見的《牆內牆外》和著名的《再見中國》、《似水流年》,而雪美蓮名下的選映作品,其實已是另一個新浪潮——「法國新浪潮」的電影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