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王安石變法

時間:2017-03-03 03:15:59來源:大公網

  北宋的中央集權以穩固社會安定為初衷,但歷史證明這一制度的弊端在後來慢慢浮現,使北宋在政治、經濟、邊防等方面都出現了危機。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發動了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被認為僅次於商鞅變法。王安石的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確實有一些正面的成效。那麼他用了什麼方法來解決宋廷的困難呢?

  首先要知道的背景知識是,宋廷當時面對的問題可以用「三冗危機」概括,即冗官、冗兵和冗費。王安石的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同學可遵循這兩方面進行歸納。

  經濟方面,「農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稅法」常常出現在考題中。同學需要描述這些方法具體如何,並且指出它們帶來的益處。例如「方田均稅法」,政府每年清查及測量全國的耕地面積,丈量土地達到250萬頃,那麼政府就有充足的納稅依據。並且,根據土質肥瘠訂定稅額,革除了豪強瞞稅的弊病,也取消了官吏、地主的免稅特權,增加了課稅對象。所以百姓的負擔便能達到合理水平。

  「農田水利法」亦是如此,同學可以用史實說明,因為全國農地灌溉面積的大增,七年時間令36萬頃的民田受惠,國家收入也隨之增加。

  再看看軍事措施,王安石為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採用了「將兵法」和「裁冗兵」。顧名思義,「將兵法」是指把士兵分配固定的將領,分駐各地,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以增加軍事力量。同學最好能提出,此前北宋實行的兵役制度是「更戍制」,將士頻繁輪換駐守地帶來了大量的軍費支出,可與「將兵法」作一個比較。

  「裁冗兵」也不難理解。北宋只有募兵制度,缺乏退役制度,王安石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此方法主要利用兩種途徑改善士兵質素:一是把禁軍中的質劣者降為廂兵,廂兵中的質劣者就取消兵籍;二是規定年紀在50歲以上就可免去兵役,恢復民籍。同學在說明時需釐清這兩條規定,不可籠統概括。

  當然,王安石變法不止用了上述幾種方式。多查閱一些資料就能知道還有「青苗法」、「募役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等。同學都可進一步了解,但要根據題目的資料和要求答題,比如這道題的關注點就在於經濟和軍事。在得分要點上,同學不僅要對方法加以論析,還要寫出其作用,若再結合充分的事例,全題10分即可獲得9分及以上。

  (了解更多關於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可瀏覽:https://endeavour.org.hk/index.php/top/history)

  

撰文:董一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