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面對逆境 堅韌不拔

時間:2016-12-02 03:15:57來源:大公網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人,一生為國奔波,勞心勞力,推動革命運動,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歷史學家們對於他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既全面且深入。今天只要閱讀任何一部有關孫中山的傳記,都可以全面地認識他一生的功業。近日,我閱讀了詹遜(吳偉明譯)的《日本人與孫中山》(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年)後,發現到他多年來面對逆境,都是不輕言放棄,這份堅韌不拔的性格,真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學習的榜樣。

  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不少學者認為是革命事業的一個高峰期,自此一步一步走向共和,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然而,1905年後的同盟會其實是步入了困難時期,全賴孫中山及革命同志的堅持,才得以步出難關。1907年2月日本政府要求孫中山自動離日,他的離開嚴重削弱了東京同盟會總部的影響力,他的存在緩和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不信任。

  此外,日本政府監視及控制也使革命派煩躁不安,並對中國革命派的不信任有增無減。沒有了孫中山,同盟會呈現分裂以及充滿不滿情緒,敵對及妒忌的想法破壞團結。東京同盟會的內部又發生內訌,令1907年至1911年策劃的起事均受挫折。1907年孫中山策動安南起事,皆被清軍平定,此役之後,他不能再進入安南,基本上已沒有亞洲國家願意庇護他,他只好去歐洲,後再前往美國,直至辛亥革命爆發為止。

  詹遜在日本參閱了大量的檔案,寫出了孫中山在1905年至1911年期間這段面對逆境的歷史,令我們認識到的不單是歷史的真相,同時更令我們再一次了解到孫中山的堅韌性格。在此困難時期,他並沒有放棄,相反他更為堅持,透過多方的努力,令國內革命風氣日見熱熾。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的成功,新軍固然是事件中的主要力量,而孫中山多年來推動的革命思想,影響了全國國民的意識,亦是不可或缺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