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參與FTA時,必須充分權衡利弊,制定全盤策略,在經濟、產業、社會等各個層面配合,以放大FTA的益處和效用,同時盡量化解和彌補其弊端,減少負面效應/法新社
過去二十多年間,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在全球迅速增長,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動力。不過,FTA為成員帶來益處的同時,其弊端被過往多年全球的高速增長所掩蓋,因此被諸多國家嚴重低估。而2008年金融海嘯嚴重打擊全球經濟增長,揭開了表面的繁華,FTA的弊端逐漸顯現。近期的英國脫歐事件和美國大選中有關FTA的辯論,燃起了對FTA利弊的爭議。到底加入FTA的利弊如何?不加入FTA又會有何影響?香港在簽署FTA方面一直處於落後,但未來該何去何從?/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過去二十年來,因WTO(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貿易體系的發展停滯不前,雙邊、諸邊、或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增長。由於FTA可為各成員帶來貿易和投資創造效應,因此被諸多國家視為WTO的替代;加上FTA在政治方面的意義,眾多國家皆積極尋求參與,FTA因此成為推動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
香港簽署FTA處於落後
根據WTO的統計,至2015年,全球共有超過600份FTA向WTO備案,其中超過400份已生效;而所有WTO成員均簽署了最少一份FTA,平均每個成員已簽署了13份FTA。
FTA在亞洲區亦日益盛行。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在過去二十年間,亞太區已生效及已完成談判的FTA數目,由1995年的31份增長六倍以上,到2015年已達215份。
內地自2003年與香港簽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至今已簽署了14份FTA。反觀香港,多年來只簽訂了四份FTA(CEPA、智利、新西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遠遠落後於WTO成員的平均水平。
目前全球FTA主要發展趨勢
FTA日益蓬勃,其近年來的發展呈現兩個主要趨勢。
首先,FTA的條文及內容愈來愈深入、全面及廣泛,涵蓋內容由貨物貿易伸延至服務貿易、投資准入,以至經濟體內部的政策範圍,例如知識產權保護、國有企業政策、勞工政策等等。這些通常稱為「邊境內政策」的FTA條款,使新簽署的FTA在開放及自由化程度方面遠高於WTO所規定的水平。
其次,FTA逐漸趨向大型化,由多個國家參與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egional FTA),甚至超大型區域貿易協定(Mega-regional FTA)日益增多,並逐漸成為主導,包括2015年完成談判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以及談判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框架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和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等(見圖)。這些FTA覆蓋了多個主要經濟體,在全球GDP及貿易總額中佔有顯著份額,而所包含的開放承諾也以深入和廣泛見稱。
不過,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勢必改變全球FTA的發展趨勢。後續如何,尚待觀察。
FTA推動整體產業發展
理論上,在FTA內部,貿易壁壘的消除或降低,能讓區內企業相對區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從而增加成員之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推動整體產業的發展。
在投資方面,FTA的市場開放和投資促進條款能帶動FTA成員之間的跨境投資。投資輸入方能借外來資源帶動本身的發展;投資輸出方則可能獲得更大的市場和本土不具有的競爭優勢。
可見,FTA能帶動成員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增加成員之間的經貿關聯度,增進各個層面的往來─這便是FTA的貿易和投資創造效應。也正因如此,全球大多數經濟體在WTO裹足不前時均積極尋求FTA。
FTA負面效應被低估
然而,加入FTA並非只有好處,而是利弊並存。只不過,不同的經濟體、同一經濟體內部不同的利益主體,所受到的影響並不均衡。
一方面,FTA的貿易和投資創造效應難以均分給FTA內的每個成員,讓所有成員均衡受益;某些成員更有可能得不到好處,反而利益受損。另一方面,即使在單個經濟體內部,FTA帶來的效益亦難以均分給每一個社會群體,使社會各階層均衡受益;某些階層不但不能受益,反而可能因FTA而受損。
具體來看,在貨物貿易方面,對貨物的出口方來說,因關稅降低,產品更具競爭力,得到了更大的市場,出口增加。但大企業往往更有資源和能力去了解及使用FTA,因此能更多地享受FTA優惠而進一步提升競爭力;而小企業因資源、能力所限,往往減少甚至放棄使用FTA優惠,在競爭中更加不利。
對貨物入口方而言,政府無疑會損失關稅收入,而本地企業更可能會受到外來產品的衝擊。特別是對小型經濟體而言,因市場規模小,外來企業/貨品有可能主導市場,對本地企業的衝擊可能更大,從而影響本地就業。
如果說貨物貿易方面的利弊比較直接和清晰,容易理解,而服務貿易及跨境投資對輸入方和輸入方所帶來的影響則複雜得多,不容易辨析。因服務貿易與跨境投資緊密相關(通過跨境投資到境外設立商業據點,是服務貿易的主要模式之一),我們以跨境投資為核心來分析其利弊。
簡單來看,跨境投資的輸入方能借助外來資源帶動自身發展和就業,但本地產業也可能因此受到衝擊,利弊並存。
對跨境投資的輸出方而言,企業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並能在更廣闊的地域內配置資源,因而獲益。但是,必須強調的是,「企業」與「整體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企業獲益並不一定代表整體經濟獲益。企業對外投資,可能將在外獲得的競爭優勢或商業機會帶回本地,從而為輸出方的整體經濟帶來正面效應,但也可能發生產業轉移和替代,從而導致本地產業和競爭力流失,引致空心化。
市場小成本高致產業流失
一般而言,在FTA內部,市場愈大、成本愈低的經濟體,投資和產業移入的可能性愈大,整體經濟受益愈大。例如,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在加入WTO後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這是為中國各界普遍接受的一個總結和判斷。
相反,本土市場愈小、成本愈高的經濟體,產業移出的可能性愈高,從而導致產業流失,引致空心化─今日的香港,面對的便是這個問題。但同時,若能有深思熟慮的政策配合,卻也可能穩固重要的產業,並激發產業的轉型升級。
另外,發展程度愈高的經濟體,其內部企業全球擴張的能力愈強,企業受益的可能性也愈大;然而,企業對外擴張並受益的同時,整體經濟有可能因企業外移而導致就業流失和產業空心化。
例如,歐、美、日是全球跨國公司的主要來源地,而跨國公司既是全球化的最大推動者,也是受益者。然而,在整體經濟層面,這些發達經濟體競爭力不斷下滑;尤其歐洲,雖然有很多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和大品牌,這些企業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國家整體產業出現空洞化,中產萎縮、年輕人失業嚴重。這些利益受損的群體,「被剝奪感」與日俱增,成為社會安定的潛在風險。
當然,上述總結並非嚴密,具體的影響有待就每個經濟體的情況作出具體分析。但很明確的是,FTA對各個成員國而言利弊並存;而且,並非經濟愈發達,就愈能在FTA中受益。特朗普有關美國在各種FTA中利益受損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
不參加FTA有弊無利
FTA對締約的各成員而言利弊並存,但對非成員而言,卻是有弊無利。
研究顯示,FTA會導致出口、生產、投資由非成員轉移到FTA的成員內,其原因便是FTA的排他性─即FTA的關稅及准入優惠待遇只針對締約成員,而將所有非成員排除在外。這種排他性可能導致企業將生產和投資從FTA外轉移到FTA內,非成員因此遭受損失。
近年,某些超大型區域性FTA更要求產品生產環節和增值都必須位於FTA區域內才能得享優惠關稅。例如,TPP的紡織品原產地規則要求紗線和布的生產及紡織成品的剪裁與縫合都必須在TPP成員內進行,該成品才能免稅進入美國。為了獲取TPP生效後的關稅減免,已有公司率先把工廠從鄰近國家遷移至越南,以滿足其生產地來源要求。
可見,FTA在推動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同時,亦對區域外經濟體形成貿易和投資壁壘,一定程度上讓產業和投資向FTA內部集中。多個FTA疊加,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經貿聯繫網絡,將非成員排除在外。對大型經濟體而言,因其體量,難因此而被世界貿易網絡忽視,但小型經濟體卻有被邊緣化之憂。
香港須爭取加入更多FTA
目前,香港在簽署FTA方面處於落後,遠遠落後於WTO成員的平均水平。那麼,香港是否應該全力爭取加入更多的FTA?
從前文的分析可見,這一問題的答案並不是簡單而直接的。
首先,前文已指出,加入FTA並非只有好處。筆者認為,至今為止,很多經濟體嚴重低估了FTA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尤其是發達經濟體,一方面在多個層面佔據優勢,在FTA規則制定中亦佔主導地位,對FTA有利於自己過分自信;另一方面,全球處於高速增長期時,因「餅不斷做大」,FTA的弊端也被掩蓋了。 所以,FTA可能帶來的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被嚴重忽略。而金融危機揭開了表面的繁榮,FTA和全球化的負面效應暴露出來,從而導致反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範圍興起。
然而,加入FTA雖未必能帶來益處,不加入則肯定有害處。尤其對香港這樣的小型經濟體而言,雖然加入FTA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較大型經濟體更明顯,但若然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均紛紛與其他經濟體締結FTA,而香港游離在FTA大潮之外,則可能面臨邊緣化的風險。
因此,若世界FTA潮流持續,香港有必要爭取加入更多FTA,藉此提升香港作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國際通達性,避免因脫離全球FTA網絡而可能出現的「孤島效應」。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獨立經濟體,香港參與FTA,更可配合國家的FTA策略,發揮獨特的作用。
然而,爭取加入FTA,前提是香港必須制定全盤策略。
權衡利弊制定全盤策略
過去十年,香港的競爭力出現下滑趨勢。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全球化推動產業鏈重新布局,香港產業加速向成本低、市場大的地方轉移,導致產業單一化、空心化和中層就業流失,卻是無可否認的重要因素。FTA作為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香港須清楚分析其利弊。
需強調的是,FTA的負面影響並非絕對,若有深思熟慮的政策配合,卻也可能穩固重要的產業,並激發產業的轉型升級─新加坡和瑞士這樣的小型、高成本經濟體應對全球化的策略,便很值得參考。
有鑑於此,香港在參與FTA時,必須充分權衡利弊,並制定全盤的策略,在經濟、產業、社會等各個層面做出政策配合,以放大FTA的益處和效用,同時盡量化解和彌補其弊端,減少負面效應。未來數期,本欄將圍繞香港的FTA策略,深入探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