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談初中中史新課程

時間:2016-10-04 03:15:57來源:大公網

  近日,教育局推出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並向教育界進行公眾諮詢。講起香港的中史教育,並無因為回歸而受到更大的重視,相反,修讀人數每況愈下。今年報考新高中中國歷史科文憑試的人數是不足七千考生,比起舊課程最後一年2011年的兩萬八千多報考人數來說,就算把整體考生人數逐年下降這個因素一併考慮,中史科人數大幅減少是一個不容再作爭辯的事實。同時,有47間中學,亦即是十分一的中學,決定在高中階段不再開設中國歷史科。高中中史的衰落,其中一個重大原因,自然是落在初中中史科課程上。而跟着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初中中史科要教些什麼呢?

  這個問題對於不是從事教育的市民來說,可能有點莫名其妙,中國歷史科當然是學中國歷史。其實,從時間上講,中國歷史既包括古代史,亦包括近現代史。從內容上講,既包括關於王朝興替、治亂興衰的政治史,亦包括經濟社會、學術思想、科技進步、中外交通等等文化內容的歷史。而從地理上講,除了整體中國的歷史之外,還涉及香港本地的歷史發展。在舊有的初中中史課程當中,雖然有古代也有近現代史,有政治史也有文化史,但內容比例一直是厚古薄今,重政治史而輕文化史。

  而今次提出的初中中史課程,古今、政治史和文化史,這三個方面的分布比例相對合理,而且互相貫通,有機聯繫。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分布,中一和中二主力講授古代史,中三則集中在近現代史。與舊課程相比,實際上把近現代史的教學時間從一個學期,擴大到一個學年,起到了適當加大近現代史教學的作用。

  其次是政治史和非政治史分布,不但兩者比例大致相若,而且把兩者內容依照不同朝代、時期,同時放進一個朝代或者時期分段之內講述,既避免了舊課程那種荒廢了文化史的缺點,而且這樣的鋪排,更利於把每個時期中國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全貌展現出來,讓學生對中國歷史能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最後是整個中國歷史和香港地方歷史之間的關係,新課程大綱把香港地方史放在了歷代王朝乃至近現代史的整體框架之內,看看同一朝代或者時期之內,香港在整體中國發展變遷的脈絡之下,又有些什麼自身的發展特色。

  另外,措辭術語恰當。整個課程大綱所運用的措辭和術語,相對而言比較中性,沒有太多的偏向一方的政治色彩,容易讓香港社會接受。但是,新課程大綱的落實有待監管。這裏僅僅是一份課程大綱,至少有兩方面需要持續跟進大綱的落實執行情況。首先是課本審訂,把抽象的課程大綱最終變成具體可操作的課本教材,是出版社和教育局課本審訂組的工作,這方面需要跟進觀察,看看有沒有偏離了課程大綱的方向。其次是學校教學,新的課程,教育局一般有責任進行焦點視學(Focus Inspection)的,以了解課程在教學方面的落實情況。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跟進觀察的。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