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是人類生理的基本需要。拉屎撒尿本屬私密,無奈時也被迫公開。某次旅遊車在戈壁荒野無人區行走了四五小時,天蒼地茫。人有三急,只能在公路邊男左女右,用傘一擋,在疾風中解決。幾頭野駱駝在遠處偷窺,「拉撒」便留下了特殊記憶。
因容易與屎尿不雅之物產生聯想,中國人對上廁所似乎避諱。我們上中學課間休息時不說「上廁所」,卻說「上一號」。香港也把「廁所」說成「洗手間」。但想想也對,如廁之後總要洗洗手吧?洗手設備和馬桶該是不可分割的配對。
上世紀五十年代,馬桶和洗手盆都是國人心目中的奢侈品,大多數基層百姓無福消受。在城市裏,他們要麼是上公廁,要麼是用痰盂便桶。在農村多就使用廣闊大地了。在廣東農村,魚塘上常見高搭着一個竹木材料的廁所,如廁時高高在上,從高處瀉下的糞尿,落水時帶着頗有氣勢的響聲,也算不浪費那點魚的飼料。
人拉出來那點東西可養魚,還可餵豬。
記得上大學那會兒,下鄉到北京附近的魚子山。同學們分散住在老鄉家,我們女生住的一家因有親戚接濟,算是富裕的,但「拉撒」和村裏其他人家一樣,也得上豬圈。人剛蹲下,那邊幾口豬就「嗷嗷」叫上了,提前享受着開餐的興奮。我們南方大城市去的女孩子哪兒見過這種陣勢?「拉撒」便很堵心,事前要做好一番心理建設。離開那兒後,有的人長時間都不碰豬肉。
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那時的廁所也很湊合。我在北京上學時會偶到閨密家住宿。她家是高等院校宿舍,設在胡同裏。廁所沒有沖水設備,坑裏總堆積着前人的糞便,夏天還有綠頭蒼蠅在四周「嗡嗡」亂撞,上廁所實在需要鼓起勇氣。積糞每天早上由掏糞工人掏走,他們是一支大軍,人們對他們真心懷有好感。沒有他們,城中就糞便成災了。那時有位掏糞工人代表時傳祥,上年紀的人大概都會記得他的名字,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對他的勞動評價甚高。
到上海看親戚時,主人老奶奶張羅了一桌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我卻急着上廁所。主人家把一張布簾一拉,露出紅色的便桶,我便入鄉隨俗坐在上面「叮叮咚咚」,聲音與布簾外的碗筷聲合奏,卻極不和諧。
在廣州在上海,人們都難忘那時清晨街道的一道風景:各家門前排擺着一溜兒的便桶,裏面攢着一家人的糞尿,等着讓糞車拉走。便桶清空了,各家主婦便提一桶清水,拿一把竹刷,「刷刷刷」地開洗,一條街便是顯示力量的清洗聲音此起彼伏。
這現像催生了一句廣州話諺語「倒屎咁早」,說的是一天裏一大早的時間。
那會兒城市沒有覆蓋全城的大型排污系統。有的樓房雖有了蹲廁和洗手盆,糞尿還得挖個化糞池儲備,等滿了再運走。每隔一段時日,便有帶着巨大圓桶的卡車開來,一條大管伸到化糞池裏,「嘟嘟嘟」地吸上一天,聲音和臭味都叫附近的人心煩。
糞便處理也會生出小小的腐敗。一些街道太窄,運糞車進不了,公廁就由附近農民挑桶來清理。但人多分糞不均,送些鄉下瓜菜給管廁所的,便能獲得優惠。有的地方後來大概是事情鬧大了,於是糞便管理有了最早的反腐。在網上看到有的網友曬出票券時代的糧油煤肉等票,赫然發現其中夾有糞票,寫着憑票可得糞便多少多少桶。看着那張糞票,心中一陣愴然,外加幾聲苦笑。
西方人早過上了富裕生活,他們的文明對廁所尤為講究。來中國旅遊最大的抱怨便是廁所。也是的,要找廁所,往往只需嗅覺,遠遠飄來異味,循味找去,準見廁所。
記得二十年前和一位香港同事出差去北京,領她去逛王府井百貨店。那同事頂着臭味進到廁所,看到女人們從廁格裏提着褲子出來,在過道裏叉腿挷褲拴帶,先就愣住了。再看廁格,不過是用半人高的水泥牆分開,底下是一條共用的大通渠,人人都往下拉撒,聽得見一片「叮咚」聲。每隔幾分鐘,便有一個自動裝置啟動,放水沖渠。「嘩嘩」一陣,通渠得到片刻的乾淨。
那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小女子死活不肯蹲下,硬是把尿憋回酒店解決。
和今天的年輕人說起上世紀「拉撒」那些事,他們有如在聽天書,末了還加一句:你瞎編的。
曾經滄海,又常在外遊走,見過各款廁所,我對如廁能屈能伸。內地的廁所已比過去有了長足發展。高速公路的服務區,廁所都有了些規模,設備也很是配套,硬件該是過得去的。許多旅遊點的清潔工都很勤奮,旅客一走,清理就隨即進行。只是有的地拖用得頻繁,卻疏於洗涮,故清理過後還是留有臊臭餘韻。許多廁所並不提供廁紙,提供的也常供不應求,廁紙時被貪小便宜的人盜走。也見過清潔工到每個廁格抽出一小卷廁紙,這樣回家的用紙大概就有了。廁所狀貌體現的是一種文化,中國廁所文化的進步,與國民素質的提高和軟件改造,實是不能分割。
每到一地旅行,廁所都是我關心的一景,興之所至還愛拍些照片。有兩處廁所我常樂向人道。一是日本名古屋附近的木曾川,那裏有個著名的「魚鷹夜捕」節目。我們到時已是黃昏,被稱為日本萊茵河的木曾川失去了夏日的湍急,在夕陽餘輝中從容緩流。路旁有個公廁,外表灰藍簡樸,進去叫人詫異。乾淨是不必再說的了,在外沾一身寒氣,坐下卻溫暖如春。原來廁板都已通上電暖,叫人不至受涼。後面的牆格,廁紙一字排開,碼了整齊的三四層,最高一層人手可及。搭配上這種規格的廁所,夯實了木曾川的吸引力。
另一個在愛沙尼亞的塔林。遊罷古城去吃午飯,飯後去上飯店的廁所。進入廁所幽香撲鼻,滿目溫馨。香味是鮮花散沁出來的,花瓣上還沾有水滴。它們分插在地上和洗手盆旁邊的大小陶瓶裏,瓶身刻着愛沙尼亞風光。廁所呈三角形,牆身、地面都是燒有民族圖案的瓷磚,整體是質樸而雅致的土黃與暗紅。吊燈架是木的,廁板是木的,鏡框是木的,洗手盆桌也是木的。那些木頭質地緊緻,木紋清晰,色澤新淨,讓人感到吹來了北歐森林自然清新的風。
這分明就是一個藝術小天地。
中國廁所文化革命已拉開帷幕。相信廁所的文明也漸將呈現暖心、方便、信任、精緻和富民族風的特色,彰示着社會與民眾素質的進步。
.黃虹堅
香港作家。小說、電影劇本等作品曾獲多項文學獎。代表作有《橘紅色的校徽》、《竹籬笆》、《湖草萋萋》、「香港中學生成長三部曲」系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