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郭瀚林北京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成就。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隨着數字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業界「缺芯少魂」現象正得到逐步解決。
劉烈宏介紹,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總數達到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有力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程度顯著加深,數字產業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軟件收入規模較2020年增長80%,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超70%。產業數字化方面,智能化轉變、數字化改造加速推進,建成了萬餘家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製造業行業大類,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為消費的新潮流。
香港可推動算力樞紐建設
「過去業界常說『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國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劉烈宏指出,經多年持續攻堅,數字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這些問題逐步解決,展現出顯著的發展成績。集成電路加快布局,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的完整產業鏈。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以鴻蒙系統為例,鴻蒙生態設備總量突破11.9億台,為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產品裝上了「智能中樞」。此外,中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領域不斷突破。
北京大學軟件工程國家工程中心博士、信息安全專家潘克峰對《大公報》表示,香港在國際規則的銜接上具有優勢,能在數據跨境流動、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為中國算力樞紐打通國際通道。同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聚了大量資金,能為算力樞紐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香港全球頂尖高校雲集,在科研方面有深厚積澱,可助力算力樞紐攻克技術難題。「香港積極參與算力樞紐建設,有望推動粵港澳三地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帶動大灣區數字化產業發展,助力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搶佔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