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上海篇)/惟願讀書多\周立民

時間:2025-08-21 05:02:02來源:大公报

  圖:讀者走在二○二五上海書展上海展覽中心會場中央大廳內。\新華社

  城頭變幻書展旗:七月三日,第十五屆江蘇書展開幕,餘溫未熄,十六日,第三十五屆香港書展隨之而來。不久,嘉陵江畔的重慶,第三十三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轟轟烈烈拉開帷幕。而盛大的二○二五上海書展八月十三日亮相。每年幾乎同期舉行的還有廣州的南國書香節,今年的日子在八月十五至十九日。這幾年,好像已經不能用「幾大書展」這樣的表述了,在「全民閱讀」「書香中國」的口號下,幾乎每個省都在辦書展,都在傳播書香,讓人目不暇接。今年的上海書展,推出上海展覽中心、上海書城「雙主場」,在全市範圍打造多個「X」分會場,各項閱讀活動合計一千二百六十七項,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三點八。從數字上,已能夠感受到其火熱。

  想三十年前,為了買一本書,託親戚找朋友,逛書店跑斷腿,還不一定能如願以償。如今,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不用去逛書展,每天晚上,忙完一天工作,上床休息時,我捧着手機叭叭叭一點,要什麼書就有什麼,第二天、第三天,它們就從全國各地飛向我的家門口。買書人的滿足溢於言表,得意之餘,未免多點了幾下手機,沒有多久,不僅塞滿書房,卧室也未能幸免,並不斷覬覦客廳的空閒之處。

  不得不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圖書出版的全盛年代。我從《2023年新聞出版統計公報》中了解到,當年,中國新版圖書二十一點七萬種,重印圖書三十二點三萬種,兩種加起來有五十四萬種,總印數一百二十五億冊(張)。此外,全國還有報紙一千六百六十九種、期刊一萬零一百五十七種(以上數字均未包含港澳台地區)。天哪,這是多年前年出版書刊量的幾十倍,中國一年出版的圖書、報刊,一個人大概活一百輩子都看不完。

  這似乎並未影響一些圖書「豪劫客」的信心。我用「豪劫客」這個造出來的詞兒,是覺得他們肯定不是一般的顧客,也超出正常購買,猶如一個吃飽了的人忍不住口腹之欲還要往嘴裏填塞一樣。「豪劫客」們買書不計代價,一套書不錯過每一種,一本書不落下每個版本甚至印(次)本,一擲萬金成箱往家裏搬書乃平常事。反正,別人有的,我就不能沒有。一方面出版機構在感慨,買紙面書的人日漸減少,另外一方面這樣的豪客也在誕生,他們極大地攪動了圖書市場的泡沫,形成了營銷上的熱鬧,近年來套數盛行,豪華版、紀念本、特裝本、毛邊本、簽名本能夠一做再做。

  古人云「開卷有益」,我想主要是那時書的總量太少,買回家的書沒有不「開卷」的,自然多受益。現在新問題出現了,買了那麼多的書,堆在那裏不開卷,也有益嗎?這些書您都讀過嗎?──記得博爾赫斯有專門的回答,我懶得去查,他大概說: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一定是不懂書的十三點。博爾赫斯有資格這麼說,因為他畢竟博覽群書,眼睛瞎了還請人為他念書呢。而我輩,本來書就讀得不多,還去天天研究「不必讀書目錄」,堆在家裏的書塑料護封都沒撕開,這未免幽默過度。畢竟書與金條似乎還是有一點區別的,金條藏好就行了,而書只知道藏好,還是辜負了嘔心瀝血的作者、看校樣花了眼的編輯。

  在買書這件事情上,我自認為早已告別了青葱時代的濫情,已越來越專情:我只買自己需要和喜歡的書,絕不左盼右顧,也不會看別人買了什麼,「我也下一單」。即便這樣,然而,光「需要」就數量可怕,每次研究一個題目,到頭來參考書還不是一堆?最不明智的,對於讀書這件事情,總是難脫烏托邦般迷魅:這書該買、必買、非買不可,「等……時」讀。這個期許多半落空,哪怕我們活上八百歲。於是,另外一種焦慮又產生:這麼多書沒看,犯罪啊。這常常令我茶飯不思,走在街上都三心二意,總覺得回家看書才是人間正道。

  讓我釋懷的是寫過三卷《讀書隨筆》和更多專欄文章的葉靈鳳先生,某日深夜讀他的書,他的「新年願望」是多讀書,接下來的話讓我直拍大腿:

  有一些書,自己立志要好好讀一下的,拿了出來放在案頭,總是咫尺天涯,沒有機會能夠把它們打開來。僅有的一點時間,往往給翻閱臨時要用的書,或是自己根本不想看的書,完全霸佔去了。結果,那幾本書便被壓到底下,始終不曾讀得成。

  隔了一些時候,偶然又因了一點別的感觸,又想到別的幾本應該看看的書,又拿來放在手邊。結果仍是一樣,又給一些本來不想看的書佔去了時間,不曾讀得成。

  日子一久,這些想讀而未讀的書,在我的書案上愈積愈高,結果只有一搬了事,騰出地方來容納新的夢想。

  (《我的願望》)

  葉先生彷彿偷窺了我的心,原來大家有着共同的焦慮,這我就放心了。既然不可能窮盡所有,那還是安心去讀生命裏有緣遇到的書吧。至於錯過的、追不上的、漏掉的,順其自然,讓它隨風而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