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原著流暢明快
圖:武俠小說名家梁羽生作品《萍蹤俠影錄》最早在《大公報》連載,其後修訂結集出版。圖為上世紀90年代天地圖書出版版本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萍蹤俠影錄》最早在《大公報》連載,即1959至60年間;電視劇集則最早由佳藝電視攝製,時在小說發表十七年後(1977年)。今藉《大公報》一角談論這部四十年前的佳視遺珠。
佳視改編的武俠劇集,最大的優點是忠於原著,無論是金庸、梁羽生或古龍的作品莫不如是,貼近的程度大致達到90%。佳視《萍蹤俠影錄》再現了原著的歷史和情節脈絡,以土木堡之變前後明朝和瓦剌(蒙古部族)的關係為經,張雲兩家仇恨為緯,中間穿插愛情、友情和武林恩怨,極具戲劇衝突,全劇均交代得有條不紊,是佳視劇集中較為流暢明快的一部。另一方面,該劇微黃的畫質反而烘托出劇中滄桑的歷史背景。
角色方面,飾演張丹楓的陳強表現出鮮明的儒俠形象,梁羽生筆下的張丹楓是「亦狂亦俠真名士」,陳強在表現「俠」和「名士」方面恰到好處,「狂」則有所不足。飾演雲蕾的楊盼盼女裝清麗,女扮男裝時亦俊俏,當年梁羽生稱許她頗得雲蕾神韻。
武打方面,該劇沒有今天氾濫的電腦特技效果,也沒有1980年代常見的慢鏡頭式打鬥,劇中的武打場面,一招一式和跳躍翻滾均清晰可辨,打鬥時間一般不長,刺激度雖不及今劇,但真實感強烈,趣味仍是盎然。
該劇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人物塑造方面,于謙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但梁羽生在小說中極力刻畫,自言含淚寫出於謙之死。可是劇中的于謙飾演者未能深刻表現于謙憂國憂民的形象,加上該劇刪去了于謙被害至死的情節,削弱了全劇的歷史感染力。對白方面,部分粵音有誤,一些演員把「寶藏」唸作寶「床」,也有正確唸作寶「撞」的。此外,有的演員說「成親」,有的則說「結婚」,古今詞混用,有欠統一。
最後,全劇廠景極多,連草原、森林、街道等都在影廠內拍攝,只以圖畫呈現,有觀看舞台劇之感,但這都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未可苛責。整體來說,全劇可謂瑕不掩瑜。
(滄海遺珠:評佳視劇集.二)
大專講師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