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蟾宮折桂與桂花\方曉嵐

時間:2025-08-25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圖:桂花糖藕。\作者供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明代才子楊慎寫的《臨江仙》,這首詞被作為內地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曲,因而更加膾炙人口。

  楊慎,號升庵,明代著名詞人、文學家、畫家,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吏部尚書楊廷和。楊慎自幼聰明,十一歲能作詩詞,正德六年二十四歲殿試考第一,高中狀元。楊慎一生忠心為國為民,唯為人過於耿直,因而得罪皇帝又得罪小人,令仕途坎坷。正德十二年,因犯顏直諫明武宗只顧玩樂不理朝政,武宗不聽,楊慎憤然辭官。後世宗朱厚熜繼位,授楊慎翰林院修撰。楊慎利用給皇帝授課的機會,希望教育世宗如何做個好皇帝,這卻令世宗很反感。終於在嘉靖三年,朝廷爆發「大禮議」,楊慎等二百多個官員,伏於左順門撼門大哭力諫世宗,自言「國家養仕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世宗大怒,即下令將眾人處以廷杖,數人當場仗死。楊慎更兩次受廷仗,身受重傷幾乎死去,後來被流放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在瀘州長江邊寫下《臨江仙》,氣度悲壯。

  不過,楊慎與桂花結緣,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少年時的楊慎,勤奮好學,一天晚上,他在書房看書半夜累極睡着了。夢中見到一個神仙,問他想不想上月宮折桂,楊慎高興地回答說想去。於是神仙就命西海龍王載楊慎飛上了月宮。月宮花園裏有一株很高大的桂花樹,楊慎爬上去,摘了一株桂枝,便又回到人間。後來楊慎中了狀元,便有了「蟾宮折桂」的故事,流傳在民間,「折桂」更成了成功、成名的形容詞。

  桂花樹屬木犀科的大樹,生長於江南一帶,四季常綠,枝葉茂盛,開花時芳香四溢,所以桂花樹自古多作為大宅庭園的觀賞植物,唐末李商隱詩云:「昨夜西池涼滿露,桂花吹斷月中香。」桂花樹在農曆八月以至整個秋冬都會開花,一束束金黃色小花,掛滿樹枝,而且花期長,不易脫落。

  桂花有食用價值,味甘性溫和,有暖胃平肝、活絡化痰的功效。中國人食用桂花已有幾百年歷史,相傳在明朝末年,湖北省咸寧有個小販叫做劉吉祥,他將新鮮桂花收集起來,用清水泡去雜質和苦味,再用蜜糖浸漬成桂花糖,把蒸熟的粘米粉加上糯米粉、糖和油,做成桂花糕出售,花味濃郁,清甜潔白,大受市場歡迎,劉吉祥更因此致富。

  我國江南一帶,種植很多桂花樹,用桂花入饌已是歷史悠久,其中桂花糖藕更是著名菜式。廣東的茶樓也用桂花做甜品,如色澤晶瑩的桂花糕,加入椰漿成為白色的桂花椰汁糕,也有放入紅豆的,變成桂花紅豆糕,還有一個甜品叫桂花馬蹄露,是把剁碎的馬蹄和桂花、糖加水一同煮,白色的碎馬蹄加上金黃色的桂花,馬蹄清甜的味道加上桂花的香味,成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飯後甜品。

  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百多年來受西方的影響,菜式是鹹甜分開吃,當吃完菜餚和主食,也就是放下吃餸菜的筷子或刀叉之後,換過食具再吃甜品。這種吃法,近年來也慢慢影響到沿海一帶的城市。不過,在內地有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一些甜菜式與鹹菜式混着吃的習慣,例如四川菜中的甜燒白和八寶飯,就是作為席上一道帶甜味的菜式。江浙一帶盛產蓮藕,西湖蓮藕更具盛名,而「桂花糖藕」是傳統小吃,揚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大多數的餐館都有這個菜式,但當地人並不把桂花糖藕視為飯後甜品,而是與鹹味的主菜餚同時上桌,分量也與其他的菜式相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