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波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維持無限期關閉與白俄羅斯的所有邊境口岸,直接導致途經該國的中歐班列陷入停擺。
這一決定令人費解,因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剛結束對波蘭的訪問,雙方曾簽署保障中歐班列暢通的協議。波蘭政府的出爾反爾,顯然不是為了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地緣政治博弈,後果注定是損人不利己。
中歐班列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鋼鐵駝隊」,自2011年開行以來,已累計開行超過11萬列,發送貨值超4500億美元,連接中國128個城市與歐洲26國229個城市。作為中歐班列進入歐盟的核心門戶,波蘭馬拉舍維奇口岸承擔着90%以上的中歐班列貨物清關和分撥工作。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因中歐班列的開通而發展成為歐洲東方物流樞紐,帶動數萬人就業,成為波蘭經濟的重要引擎。然而,波蘭政府卻親手切斷了這條生命線。
波蘭的算計頗為明顯。作為西方援烏物資的重要中轉地,波蘭一直是北約在東歐的「前哨站」。此次關閉邊境,實際上是將中歐班列當作籌碼,試圖迫使中國在俄烏問題上改變立場,以換取自身安全保障。然而,這種邏輯完全站不住腳。中國在俄烏問題上始終主張政治解決,堅持中立立場,從未介入軍事衝突,也未切斷正常經貿往來。波蘭試圖把中國拖入大國對抗,實則是把棋手當棋子。
短視行為自毀長城
更諷刺的是,波蘭是「一帶一路」的受益者。十年間,中歐班列不僅將中歐貨運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還降低了歐洲對蘇伊士運河的依賴,為波蘭帶來了每年5億歐元的過境收入。如今,波蘭卻為了所謂「國家安全」,將這一重要經濟來源置於危險之中。這種短視行為,無異於自毀長城。
波蘭此舉的深層動機,可能與北約的戰略布局有關。隨着俄烏衝突持續,北約在東歐的軍事部署不斷加強,波蘭作為北約成員國,希望通過關閉邊境,向北約展示其「安全貢獻」,從而換取更多軍事支持。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中波關係,也破壞了中歐合作大局。王毅外長在華沙與波蘭總統和外長會談時,明確指出中歐班列是中歐合作的「旗艦項目」,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但波蘭政府卻置之不理,繼續堅持關閉邊境。
中歐班列停運的影響迅速顯現。超過300列貨運列車和數千個滿載貨物的標準箱滯留邊境,運輸成本上漲超過15%。義烏的商家因貨物滯留,每天損失上萬。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化妝品廠商等面臨供應鏈中斷危機,德國汽車業尤為嚴重,其生產線採用大量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全球供應鏈因此遭受重創,這不僅影響了中歐貿易,也對全球經濟穩定構成威脅。
波蘭政府聲稱關閉邊境是為了「國家安全」,但事實是,關閉邊境不僅沒有提升安全,反而加劇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係,增加了地緣政治風險。同時,波蘭的行動也向全球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地緣政治衝突可以隨意干擾正常的國際貿易,這將嚴重損害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波蘭的短視還體現在其對自身經濟的損害上。作為中歐班列的最大受益國,波蘭每年因中歐班列帶來的過境收入高達5億歐元。如今,這一重要經濟來源被切斷,波蘭自身也將遭受巨大損失。更令人擔憂的是,波蘭的舉動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進一步破壞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波蘭政府低估了中歐班列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中歐班列不僅是物流通道,更是中歐合作的象徵,也是中歐雙方互利共贏的典範。中國通過這一通道,將商品高效、低成本地運送到歐洲;歐洲則通過這一通道,獲得了穩定、可靠的供應鏈。波蘭卻因為一時的政治考量,破壞了這一合作成果。
因此,波蘭的決策不僅暴露了其戰略短視,也將對中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如削弱中歐互信,增加合作障礙等。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中歐合作本應更加緊密,而非因波蘭的短視行為而受到阻礙。
大概率成美國「棄子」
當然,這一事件也不排除北約成員和美國故意鼓噪波蘭對華發難。不過,從歷史和現實看,波蘭充當美歐反華棋子,大概率會成為棄子。畢竟,波蘭曾有過被歐洲列強出賣的慘痛歷史。故而,波蘭讓中歐班列停擺,很不明智。
在全球化遭遇挑戰的今天,各國更應珍惜合作機會,避免因短期政治考量而破壞長期合作。波蘭的這一決策,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失敗,更是對全球化理念的背離。希望波蘭政府能夠及時糾正錯誤,重新回到合作共贏的正確道路上來。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