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我注意到特首用了兩個篇章27個段落,詳細講述香港未來幾年的科技與產業、創新與引進、領先與惠民、投資與保護、人才與培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和目標。作為投資人,眼光一定是既看現在,更看未來,相信大家對這部分都會認真閱讀。
李家超特別強調,政府重視以科創帶動高增值的生產製造,促進新型工業化。隨着新型工業產值持續增長,政府會加快培養本地和引進境外新興產業,帶動經濟多元發展。同時,也拿出了具體的措施,以三大創科園區、五大研發機構為主體架構,推動創科發展,匯聚世界人才,以香港研發平台支持航天科技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低空經濟,支持惠民科研,並引入龍頭創科企業落戶香港。
大力扶持新技術新產業
香港要大力發展科創,這是毫無爭議的話題。用機械逐漸取代人手,從而提升效率和促進經濟增長,這是人類進步的必然。隨着AI在香港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正如施政報告指出,要引入到政府的政務、商務上,效率提高的同時,也將提升社會的公平性。
有財經界人士指出,在香港,以前是地產主宰經濟,但在未來由科技主導,資金將走向直接投資科技。近日香港股市已經證實了這一發展趨勢,科技股持續攀高,說明市民已經在調整對香港經濟未來的基本判斷和期待。
這幾年,儘管特區政府面臨財政赤字的巨大壓力,但是對科技發展仍不惜斥巨資,扶持一些有發展潛力的新技術、新產業、新能源等,有些項目已初見成效。不可否認,科技創新需要時間推進,不會短期達至突破。對此,我們不妨看看美國的科技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從中汲取經驗,以制定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措施。
縱觀美國,不管是經濟、金融還是社會人口、福利等,很少搞規劃,科技更是走一步看一步,這是他們的制度所決定的。過去看見前蘇聯衛星上天了,他們就以蘇聯為目標搞科技競爭;現在看中國的科技後來者跟上,他們就又以中國為假想敵,打壓中國的科技出海。美國不搞科技規劃,不等於一無是處。相反,人類大部分的科技突破,都不是計劃出來的。比如,蒸汽機、火車不是英國政府規劃發明的,而是開發煤礦進化出來的;互聯網雖是美國軍方搞出來的,但並沒想到今天的應用如此廣泛,以至於任何人、任何行業都離不開這項技術;計算機也如是,當時研發者認為,計算機又大又貴,全世界有若干台計算機就足矣,以至於他們嫌費勁,乾脆將計算機丟給市場。手機也一樣,當初美國軍方搞出來後,也丟給市場,結果誰能賣出去,誰就建立一個新的產業王朝。
美國的科技發展在本質上,是受該國自下而上的形態所影響,政府對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干涉很少,學術自由的氛圍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科技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系統,與自由經濟市場又是天生契合的,所以創新力一直比較強。一般而言,科技人才比較重視創新自由的氛圍,也正是這種氛圍,美國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很大,加上大學研究所和資本市場深刻互動,才有了美國今天的科技實力。
當我們講美國的創新實力和特點時,不等於我們要照搬美國的方式。相反,香港擁有絕不遜色於美國的優勢,我們要用好這些優勢作前瞻性謀劃:
一是法律健全。知識產權是受法律保護的無形資產,是鼓勵創科發展和創意的基石。施政報告用了較大篇幅講保護知識產權,推動知識產權融資、估值和保障。商經局及知識產權署會聯同金管局推出知識產權融資沙盒,透過銀行、保險、估值及法律等專業,協助試點行業(特別是科技行業)利用知識產權進行融資。
與此同時,政府已於去年9月就完善《版權條例》以保障AI發展完成公眾諮詢,並就相關法律原則制訂實務守則,並擬備立法建議。類似的法律保障,是對科創者、發明者的有力支持,既讓他們可以實實在在地分享創新的紅利,也將減少知識產權被侵害而引起的惡性競爭。
具備法律資本創新三大優勢
二是資本投入。資本市場就像一塊地,有才華的人就像種子,無數的人去播種,過些年總會長出幾棵參天大樹。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各種金融工具相對較為完備。施政報告提出,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年底正式運作後,政府將支持其向本地中小型創科企業以國家標準提供專利評估,及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專利估值以作信貸融資的參考。
三是創新氛圍。創新這種事最適合自下而上,大家都在拚技術突破,但並不知道將來改變世界的那個技術是什麼,是誰發明?過去,香港的科研一直埋在大學的苦幹中,自下而上、各顯神通發表了不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論文。今天特區政府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做了方向性的指引,再加上法律健全,資金充裕,良好的創新氛圍,這些都為創新注入很強的能量,相信香港的創科一定會再上台階。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升基金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