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人才戰略方向正確 加力拓寬施展空間\葉建明

時間:2025-09-13 05:01:58來源:大公报

  香港人才戰略開花結果。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早前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取代新加坡成為亞洲首位,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瑞士、盧森堡及冰島,這項歷來的最高排名充分顯示了人才向香港集聚的趨勢,為特區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智力資源。肯定成績的同時,特區政府也需全面檢視當前人才政策,進一步加以優化和提升,尤其要給予奔赴而來的各門類人才施展能力的廣闊空間,寫好吸引人才的下半篇文章,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香港乃至國家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此次排名是對香港人才戰略的最佳認可。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52萬宗申請,其中超過35萬宗獲批,同期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抵港的人才超過23萬人,尤其是2022年底開始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效果更十分顯著。這些都證明本屆特區政府在教育、創新科技及引進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找對了方向。

  提供人才發揮潛能的場景

  從細分數據來看,香港此次的進步也是全方位的。香港在所有三個人才競爭力因素——「吸引力」、「就緒度」和「投資及發展」均連續第二年上升。「吸引力」總排名攀升8位至第20位,「就緒度」總排名上升1位至全球第三,「投資及發展」總排名上升1位至第12名。同時,香港的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繼續高居全球第一,財務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管理層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均位列全球第五。

  這與香港的稟賦和努力密切相關。「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多元開放的環境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是香港廣納英才的扎實基礎。五所世界百強大學蘊含的豐富教育資源和整個社會生機勃勃的科研創新氛圍,也讓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更重要的在於政府主動作為,在對標國家對香港戰略定位的基礎上,本屆政府積極推出多項前瞻性人才政策,致力打造香港成為大灣區以至國家面向全球人才的門戶,行政長官李家超更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將人才政策上升到促進特區發展的戰略層面。

  正是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香港成為全球創科人才開拓和發展事業的理想之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於9月1日公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香港的人才政策對此作出了積極貢獻。

  肯定成效的同時,也要進行反思和前瞻。事實上,香港的人才政策仍然存在不少優化和提升的空間,近來被討論的「高才通」制度漏洞、續簽率偏低以及引進人才對香港社會的貢獻大小都值得深思和細察,特別是如何更好發揮引進人才的能力,在為其提供硬件便利的同時,如何充分激發這批人才的潛能,為正處於新舊動能轉型期的香港提供更多助力,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必須完善的地方。

  這需要寫好香港人才政策的下半篇文章。香港社會應從高處着眼,充分認識人才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各項人才計劃的成效、力度和實用性,適時作出優化,尤其要依託社會各界的能量,讓人才能夠留得下、有事做、出成果、作貢獻。實際上,正處於由治及興關鍵時期的香港,有很多可供國內外人才積極發揮潛能的空間,在「金融+科創」的雙輪驅動中,無論國際金融中心還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都有廣泛的場景和項目可以發力。比如被寄予厚望的北部都會區,其集民生、科創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等功能和目標為一體,大有可為。特區政府應從戰略高度進行設計,創造更多科研和就業機會,讓來港人才積極投身其建設進程,實現小我和大我的共同成就。

  「搶企業」「搶人才」良性互動

  同時,特區政府「搶企業」的政策也要與「搶人才」形成良性互動。有好的企業就有好的人才,有好的人才將讓企業更好,人才和招商其實是一體之兩翼,兩者相互促進就能實現共同繁榮,香港吸引人才的步伐也會更上一層樓。

  人才事關重大,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人才就是經濟發展和綜合競爭力提升的基礎保證。香港有了很好的基礎,仍需進一步提升站位,在制度建設和人文關懷上再加一分力氣,精準施策,良性引才,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與國家戰略的同頻互動,這不僅是為香港自身的發展,更是為了國家的進步與民族的復興。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