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9月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筆者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除了提出一個又一個好舉措,還應重視長效制度機制的建立。建立一套長效的程序和機制,日後可以循着它來辦理同類的事情。而制度機制中,又以加強與內地和國際的互聯互通的機制最為重要,建議特區可加大增設駐內地及駐國外經貿辦公室的力度。同時,需要回顧政策的平衡與否,在失衡的領域補缺。
這兩年政府積極引進內地企業,但不少內企較難獲得香港的最新支持資訊,而許多企業感興趣的不只是特區政府能給予什麼優惠和鼓勵,而是香港對外經貿的網路。由此可見,香港「內聯外通」的橋樑應該架設更多,對內對外的宣傳力度都應該更大,宣傳的方式也應該更完善。
增設經貿辦做好「內聯外通」
目前,特區政府在北京設有辦事處,並在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設立經貿辦。特區政府要多推介香港,多和內地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接觸,互通有無。這樣引進企業和人才的計劃和目標才能落實。筆者認為,理想的安排是每個省及直轄市都該有一個,同時要增加給經貿辦的交流宣傳撥款,讓經貿辦推介香港的各行各業和設定目標引進企業與人才。
在國際上,香港現在駐外經貿辦有14個,這也遠遠不夠。國家一直期望香港為國家在國際上擔當重要角色。今年兩會期間,外交部領導到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代表團聽會的時候說,國家除了國際調解院以外,未來還有很多外交事項和重要國際會議要放到香港這裏來。以這樣巨大的外事前景,光是靠特首和主要官員帶隊往外國跑,未必足夠。最理想的安排是,駐外國經貿辦也考慮加多一倍,特別是需要在歐美、「一帶一路」和南方國家增設,去招商、去引資、去介紹國際調解院、去推廣香港旅遊和香港產品,並且鞏固特首和主要官員外訪的成果,安排未來高層的見面。這些駐內地各省和駐外國的經貿辦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它是特區政府「練兵」的好平台,收取「內聯外通」和培養管治人才的雙重效果。
行政長官過往三年在發展經濟和高新科技產業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績。經濟和科技不能沒有人文,人文教育打下道德和靈性的基礎,讓人類不走偏,讓心靈不空虛。如果能在人文的領域,也有重大的突破性建樹,這屆政府的政績就能湊成一個「好」字了。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涵養學生的品德、氣質,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國家認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到課程化、恆常化,我們首先可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加以排序。哪兩、三項最有文化代表性並且其涵養人文意識及修養身心的作用最高?把最重要的這一、兩項挑出來,透過制度化的教育體系來安排。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領域裏,武術和書法是中華民族三千年來的主要學科,不分地域、不分時代,共性很強;而且它涵養品格,培養文化意識和民族感情的作用也比任何藝術、非遺都顯著。它的排序應該在其他所有傳統文化項目之前,必須用課程、教時和強制性教育資源來保障。
2021年,國家教育部設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和武術教育委員會,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大力推崇書法和武術。如今,內地的學校每周都有書法課,並且進入大學高考。這表示,國家在人文教育的排序上,把書法和武術排在最前。
為此,我過去幾年推動「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和「書法《千字文》校園計劃」,邀請馮燊均國學基金會分別出資800萬元和550萬元,嘗試規劃一個連續三年的試點,招募了64所先導學校,三年下來,共約6萬名中小學生練習集體武藝操,約2000個學生參加拳術和棍術興趣班,約2000名學校老師成為武藝操骨幹教師。各校小學生還在香港回歸日參加比賽,在國慶日作千人武術匯演,以剛健的精神向國家獻禮。
今年,「書法《千字文》校園計劃」推出,50所中小學迅即報名滿額。這個書法校園計劃規定了寫王羲之七世孫高僧智永的《書千字文》,由主辦方派專家入校為3至7個老師進行80小時的書法教學,第二、三年學校選2至4個實驗班,把書法融進語文課、人文課、視藝課裏。這是很高的要求,但50個學校名額迅即爆滿,可見教育界對書法課的需要和期望,也說明了教育局可考慮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把書法和武術納入中小學的課程裏。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一周一節書法課,可以恢復。
書法武術納入學校課程
這種由民間推動的持續性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項目,是真正的做實事,香港歷年所未見。可是這兩個計劃,每年各要投入300萬元,也就是一年要投入600萬,這不是一個私人慈善機構所能長期負擔的。目前學校殷切期望繼續,卻面臨民間慈善機構難以為繼的障礙。「為民設教」是統治者的責任;教育的課程化、恆常化是政府的工作。
筆者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可在傳統文化教育上有所突破,有實際的建樹,在課程指引上下功夫,着力推動中小學的體育課加入中國武術;並要求中小學在語文、人文、視覺藝術等相關科目撥出課時,推動中小學一周一節書法課。同時在師範階段培養武術老師和書法老師,使武術教育和書法教育有合格且充足的師資。雖然當前政府財政並不寬裕,但為了香港下一代,這個投入是值得的,是在着力推動香港的經濟和科技後一個必要的人文教育的平衡,也更可以視為是文化自信、國家認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長效機制。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