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香港特區政府及貿發局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0名政府官員、商界領袖、企業家和初創企業負責人,以及100多個海外和內地代表團參加論壇,論壇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有力地證明香港已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以視頻方式出席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簡要總結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高度評價「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肯定香港優勢並鼓勵香港在共建「一帶一路」中能夠發揮更為重要功能。丁薛祥副總理對香港提出「四點希望」,相信對香港更好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台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和世界面臨的最大特徵就是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顯現,一方面是國內面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另一方面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這兩個大局相適應,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以找到跳出歷史周期率第二個答案為標誌的中國共產黨整體治國理政能力的提高。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是纏繞交織在一起的,甚至也可以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戰略全局為主流和主要載體的。
因此,進一步推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體性和核心性內容就是為着如何破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而展開的。具體而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內容的「十四個基本方略」,就是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日益走進世界中心的強大理論武器。而在「十四個基本方略」中間,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兩個基本方略都是中國共產黨理論體系中的嶄新內容,也都直接服從服務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這一角度看,就可以發現香港和「一帶一路」的天然的、內生性的親密關係。
「一帶一路」的最大特點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化
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隨之得到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10年來,中國已與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構建了廣泛朋友圈。10年來,我們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一帶一路」倡議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充分體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理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實踐效果看,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引領中國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更加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又充分體現了其國際化特色。
10年來,內地多個地區和城市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特別是一些沿海、沿邊、沿江及沿鐵路幹線城市都發展成為「一帶一路」沿線聯通內外的重要節點和樞紐。但是從要素稟賦和城市特色而言,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最佳樞紐城市應該當仁不讓,舉世無出其右者。這一點十分重要,一定要對內地和香港,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好宣介,以更好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發展。
香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最佳樞紐
香港成為「一帶一路」最佳樞紐,擁有制度、產業和區位三大優勢,而其他城市則往往只佔其一,而不可能佔三為完璧。香港的制度優勢,就是「一國兩制」。習近平主席早已指出,「一國兩制」是港澳的最大優勢。這一優勢決定香港既擁有國家的社會主義主體優勢,又具有城市資本主義制度優勢。
香港的制度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能夠發揮持久的基礎性優勢,尤其是面對世界上其他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而言,香港與之合作起來則更加便捷、更加得心應手、也更加容易獲得對方的認可。香港的產業優勢,就是在香港三大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之外,不斷拓展出來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國際創科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高端服務業務,這就能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必要的市場、規則、資本及民意基礎。香港的區位優勢,既指其實際的地理區位,也指其抽象的文化區位,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香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歷史和產業特點,形成了它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一優勢進一步幫助香港與國家一道不斷開拓「一帶一路」業務。
在論壇上,丁薛祥副總理希望香港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繼續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拓展經貿網絡;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聚焦專業服務,進一步發揮人才優勢;深化人文交流,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為重要功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更大發展。
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