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灣區生機勃勃、機會處處,香港年輕人積極主動走進大灣區,拓闊自己的視野,嘗試在更大的市場裏一展所長。
香港在疫情打擊下,經濟一蹶不振,就業機會捉襟見肘,對於社會新鮮人或即將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內地特別是生機勃勃的大灣區,可以為他們提供無限的發展機遇。港青應該拓寬自己的視野,嘗試在更大的市場大展拳腳。香港也必須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大灣區,助力國家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華人研究網絡成員 羅智傑
特首林鄭月娥於早前發表任期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在題為「砥礪前行、重新出發」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香港正艱難地應對暴疫夾擊的困境。在這兩百多條的措施裏,涵蓋了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包括房屋、科技、教育等等,當中關於香港在疫情後如何積極融入大灣區,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實質性的措施,對於無論粵港澳三地共同發展,還是香港的企業與個人如何融入大灣區發展都有更清晰的方向。這也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表後,特區政府出於當前的社會現實,從實際出發所作出的努力。
作為一直以來香港與內地聯繫緊密的群體,港商和港資製造業從以前的「三來一補」為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高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幫助了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珠江三角洲崛起,並把產品走向世界。港商到內地設廠提高內地居民收入,推動內地經濟的整體增長,發掘內地市場以及提升內地市場的消費水平,都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內地的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基建行業也因為港商對於內地市場的考量,因地制宜制定政策而打下發展的基礎。在2018年,便有21345家港資企業在大灣區九市內落地生根,在港資企業工作的從業人員高達271萬人。這一項項數據的背後,說明了港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貢獻以及對粵港兩地的交流是其他地區所難以企及的。
港青發展舞台寬廣
根據香港中華廠商會與嶺南大學中國經濟部去年進行一系列關於港資製造業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經濟貢獻以及如何轉型升級作出了有關的調查以及研究。通過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港資企業的分析,認為需要在當前的港資製造業需要創新的推動,才能在「雙循環」以及貿易新常態的趨勢中,立於不敗之地。
而對於香港的年輕人來說,在香港疫情的打擊下,經濟一蹶不振,就業機會也是捉襟見肘的同時,內地卻早已完成了對疫情穩定的控制,並且社會經濟發展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作為香港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不應該只關注在香港的就業市場,更應該拓寬自己的視野,嘗試在更大的市場大展拳腳。
特區政府有見及此,在施政報告內加入「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這是為香港大學畢業生提供近兩千個崗位,以政府補貼的形式給港資企業聘請香港的應屆畢業生來到大灣區工作的計劃。
依筆者看來這是一個大進步,和以前策劃在廣東省內建立「香港城」不同,大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將會遇到更多的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以及客戶交往,更加深了他們對祖國的認知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