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昆明台北街可以品嘗到各色正宗台灣小吃。
「昆明有條台北街,來到這裏感覺像回到台灣的家一樣。」來自台灣的陳先生一行日前來到雲南昆明台北街時興奮地向大公報記者說,台北街的台灣美食很地道。台北街位於昆明市傳統熱鬧的中心區域,附近就是當地人氣夜市「南強街」。今年4月台北街開張以來,人氣一路飆升,不僅成為市民、遊客的熱門打卡點,更成為滇台兩地文化、美食交流的平台。據說,台北有條「昆明街」,與昆明的「台北街」正好相對應,反映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大公報記者 譚旻煦昆明報道(文、圖)
昆明台北街全長只有138米,但這裏不僅有蚵仔煎、珍珠奶茶、大腸包小腸、旗魚黑輪、滷肉飯、清補涼等幾十餘種台灣夜市經典地道美食,而且所有商戶都是來自台灣。「我們的重點在於把原汁原味的台灣夜市復刻到昆明,把真正的台灣美食DNA完整地生長在昆明這片土地上。」昆明雲台文旅招商服務中心主任黃豐徽介紹。
「快來嘗一嘗,好吃的大腸包小腸」,一走進台北街,濃濃台灣口音的吆喝聲便吸引了遊客的注意。攤主陳圻涵來自台灣,大家都叫她敏敏姐,在台灣做夜市小吃已經幾十年了,她還是台灣艋舺夜市協會理事長。去年聽說昆明想做台灣小吃街,她非常有興趣,「我們台灣有條昆明街,那是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聽到昆明就非常親切,如果昆明也能有一條台北街,那真是太好了」。於是她帶着團隊來昆明考察,憑着多年做夜市的經驗,她看好當地的美食市場,帶着20多人從台灣到昆明發展,其中還包括自己的小兒子小葉。
「我們真的可以說是把台北夜市搬到了這裏。」敏敏姐說,自己的攤位售賣大腸包小腸和豬血糕,每天準備200份左右,但仍經常賣斷貨,一天的營業額能到二三千元(人民幣),比台灣還多一點,節假日生意更好。
「街道對應」 兩岸文化同源
在昆明台北街上,愛玉冰的攤主楊怡琪手工揉製愛玉籽,製作出來的愛玉籽飲料因口感和當地的木瓜水相近,很受本地人喜愛。綿綿冰的攤主彭鈞章和妻子王燕將綿綿冰帶給兩人的甜蜜延續在昆明的台北街,「我們去過很多地方,昆明還是第一次,在這裏看到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都很自然地生活在一起,各種口音、美食、文化元素都能和諧共處,這種開放和融合的氛圍,讓人打心底裏覺得溫暖和自在」。
昆明雲台文旅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啟展介紹,在台北萬華區,有一條承載70年鄉愁記憶的昆明街;而在春城昆明,現在有了這條屬於新時代的兩岸情緣紐帶的昆明台北街。這種「街道對應」現象,是兩岸文化同源的歷史見證,更是民間情感聯結的生動詮釋。
據介紹,1951年台灣最早的流動夜市─艋舺夜市是台北萬華較早發展的區域。萬華保留了許多古蹟及老舊社區,因為其獨特的發展歷史與史跡,往往為海外觀光客訪台必遊景點之一。艋舺夜市商圈也發展為當地的美食小吃聚集地。昆明台北街也有來自台北艋舺夜市的商戶,把原汁原味道地的美食復刻到昆明,讓大家能夠穿越海峽,品嘗到不一樣的古早味。
台北街在昆明市中心,是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區域,也是外地遊客到昆明必打卡的街區之一,除了吸引當地人,沒想到也吸引到了不少外地,甚至於外國的遊客。陳啟展說,滷肉飯就特別受外國遊客的喜愛,經常看到金髮碧眼的「老外」來光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遊客也會來這裏買小吃。「這與當初我們打造這條街,看好昆明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區位優勢的初衷剛剛好脗合,同時也非常開心四面八方的遊客喜愛台灣的美食」。
敏敏姐也開心地分享道:「最近,一位上海朋友要離開昆明了,特地帶着保鮮盒來買了十幾份大腸包小腸,說要讓朋友們嘗嘗在昆明買到的正宗台灣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