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半夜「三更」\蓬 山

時間:2025-07-09 05:02:28來源:大公报

  朋友來東京玩,約好吃晚飯,等到八點多還沒到,不停地發信息道歉「正趕着出篇稿」。好不容易匆匆趕來,也是吃幾口飯,就瞥一眼電腦。不住叫苦:今天晚上一共要在網絡平台上發三篇,「新聞民工」命好苦。看看時間,已是將近十一點。筆者不禁感慨: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半夜「三更」。

  其實,太陽底下哪有什麼新鮮事。一百年前,張恨水寫的《春明外史》裏,兩位新聞記者何劍塵、楊杏園去下館子,看到一個夥計邊用毛巾擦櫈子招呼兩人坐下,一邊同時應對其他兩個單間客人的催菜,忙得團團轉。楊杏園大嘆其之不易。而何劍塵則道:「……也是為吃飯二字所迫罷了!好像夜靜更深,人家都睡得甜蜜蜜,我們還是睜着兩隻大眼睛,在那電燈底下,什麼內閣問題,什麼國會風潮,把人家瞎賬,正研究得個不了。擴而充之,彼此境況,都是一樣啊。」

  張恨水本身就是記者出身,寫《春明外史》的初衷,就是要「用作《紅樓夢》的辦法,來作《儒林外史》」,堪稱民國時代最成功的寫新聞記者行當的小說。甚至主人公「楊杏園」這個名字,也是張恨水本名「張心遠」的諧音。故而,苦水吐得總是恰到好處。堪稱「新聞民工」的「嘴替」。

  如今早已是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各種即時消息無休無止,大半夜在社媒平台更新發布,比家常便飯還「家常」。論吃飯,一日三餐也就飽了;而更新發布,就是「五更」「六更」都不出奇。分明每個月就搵那麼幾文大錢,卻要天天盯着五大洲的戰爭、股票、大選。嘴裏咀嚼着花生豆,心裏還要思考着華盛頓。

  一百年過去,新聞記者比楊杏園們更累了。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把老友的電腦暫時合上,先飲一杯再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