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香港部分遊艇停泊區非常擠擁,海事處與遊艇業界對泊位供應是否足夠,一直有分歧。\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右圖:發展遊艇經濟,業界期望政府能在不同地區及島嶼增加停泊點,方便遊艇乘客上岸遊玩。\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遊艇經濟,計劃在多個地點增加約600個遊艇新泊位,並在「機場城市」增建超過500個泊位,以滿足高端遊艇泊位需求。
海事處與遊艇業界對泊位供應是否足夠,一直有分歧,業界認為泊位短缺窒礙香港遊艇業發展。海事處處長王世發表示,海事處每五年進行一次泊位需求評估,最新評估覆蓋到2035年,預計直至2035年前,本地避風泊位供應足以應付需求,但他承認由於使用者的習慣偏好造成部分地區泊位緊張,本港目前的泊位供應「局部緊張、整體充足」。\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王世發認為海事處與遊艇業界對泊位供應的分歧是「視角差異」,他指出,海事處看的是全港範圍的整體供應,而業界更關注常用區域的泊位,「正如開車一樣,大家都希望停車場就在樓下,我們理解業界有自己的停泊習慣,例如喜歡停泊在西貢白沙灣,但不可能人人都將遊艇停泊在白沙灣,其實全港的非航道、非危險區域都允許遊艇拋錨停泊,所以我們看的是全港整體容量,不是某個區域的局部容量。」
喜靈洲鹽田仔泊位少人用
王世發認為,由於使用者的習慣偏好造成泊位供應「局部緊張、整體充足」,他舉例,喜靈洲附近有500個泊位,但使用的船並不多;西貢鹽田仔避風塘也有泊位,但很多船東寧願擠在常用區域。
被問到能否透過優化配套等安排改善現時的分布需求不均,王世發坦言,有人喜歡有補給的泊位,亦有人喜歡寧靜的泊位,很難精準預測每個船東的偏好。他認為政府預留的五個「自由行」停泊區,與遊艇會泊位的定位不同,前者的優勢是靈活、低成本,而後者的優勢是配套齊全,相信各有捧場客,訪港遊艇亦有更多選擇。
錨泊區選址首要考慮安全
王世發透露,政府選擇赤柱灣、大潭灣、淺水灣、大澳和企嶺下海,作為「遊艇自由行」錨泊區,主要出於安全考慮,有關水域夜間拋錨安全,不受航道、風浪影響。至於不選擇很多遊艇都喜歡停泊的西貢水域,是由於該區水上交通繁忙,沒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供遊艇過夜停泊。
施政報告提到前南丫石礦場、香港仔避風塘擴建、紅磡站臨海項目,以及「機場城市」遊艇港灣建設,合共可新增逾1100個泊位。香港遊艇業總會主席周基倫形容擬議泊位選址,位於遊艇旅遊布局戰略性地點,各有優勢。
完善遊艇泊岸設施方便遊客
由於建設遊艇泊位需時,周基倫期望,政府能進一步研究在不同地區及島嶼,增加停泊點,方便遊艇乘客上岸遊玩,他舉例,若能在赤柱增加停泊點,遊客上岸後可到赤柱市集購物、到餐廳用餐,豐富旅遊體驗,有助真正推動遊艇旅遊發展。周基倫建議,短期內可先完善一些小型設施,例如在西貢等遊艇遊樂熱門地,建設簡易泊岸設施,「現時很多人駕遊艇到西貢鹽田仔遊玩,但上岸要靠接駁船,不是太方便,若多了泊岸設施,很快就能看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