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展覽將一些來自中國的竹藝品放置在左邊,日本對這些竹藝品的複製版本則放在右邊,有助觀眾對比欣賞。下圖:現代藝術風格的竹藝品吸引不少觀眾。
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的「竹藝巧編——中式古韻和式新編」展覽,通過200多件來自中國與日本的竹編器物,不僅展現豐富的編織技藝,也追溯了中國明清早期竹器的演變,並展示它們對日本江戶時代竹藝品的影響,以至當代竹編工藝的創新發展。展覽即日起至10月26日於港大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1樓向公眾開放,免費入場。/大公報記者 李兆桐(文、圖)
「竹藝巧編」展覽以竹編藝術的知識傳授和技藝傳承為重點,同時亦探討傳統日本茶道與花道藝術相關的文化脈絡。展品廣泛多樣,旨在呈現過去150年來,來自中國的竹籃原型或「唐物」(意指「中國的器物」),在日本竹編藝術的發展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本展覽獲得兩位收藏家的支持借出展品,讓中國和日本的竹藝品首次同場在香港展出。
學習並承接中國文化
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表示,是次展出的竹編籃子最早可追溯至明、清兩代,以及這些器物傳播至日本的製作歷程。「因此,在第一個展廳中,我們將中國與日本的籃子並列呈現。」
羅諾德續稱,展覽總共有大約兩百個竹編籃子展出,「我認為這樣(展出大量中日竹籃)的展覽並不多見。」進入第一個展廳,觀眾即可看見許多十分相似的竹編籃子在展櫃中並列放置,「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來自日本的竹編作品,和中國的竹籃幾乎是一樣的。為了讓觀眾能更清楚地分辨,在這個展廳中,我們把來自中國的竹籃和日本受到中國影響後製作的作品放在一起,讓觀眾可以細細比較。」羅諾德指向日本藝術家Shokosai的手提果籃作品稱:「他是早期日本比較重要的藝術家。而他最初的創作方式,是引入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再詮釋,並遵循某些相同的美學觀念。從(他的)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來自中國的文化風格如何在日本被學習並被承接下來。」
借出展品的收藏家Alfons Knauf指出,展覽中來自十九世紀的許多日本竹編籃子是類似於中國樣式的複製品。他指向「中式南京玉入(珠串)手提花籃」稱:「這件作品實際上是日本模仿中國明代竹藝品的複製之作。有日本贊助商非常想要那件明代竹藝品,於是委託藝術家仿製了這件手提花籃。」
呈現當代竹編創意
在第二個展廳中,Alfons Knauf表示在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到Shokosai這個家族的竹編技藝傳承。展覽展出六代Shokosai的作品,可以看出從十九世紀直至今日這一日本竹編藝術家族傳承的脈絡。「每經歷一代的變遷,Shokosai的竹編就演變成一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羅諾德表示,日本竹編技藝與他們的茶道文化是緊密相連的,許多竹藝品如初代Shokosai製作的手提茶具籃等被用於茶道儀式中。
觀眾在第三個展廳和最後一個展廳中還能邂逅許多造型奇特的竹藝品。羅諾德表示,展覽中除了「長得像籃子」的竹藝品,還有不少「長得不這麼像籃子的竹編籃子」。有的竹藝品造型類似盔甲,有的呈現天馬行空的幾何線條,還有如同蛇一般蜿蜒的竹編「籃子」,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