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將軍澳海濱長廊一間餐廳在風暴中遭巨浪衝擊,損失慘重。\大公報記者趙宏攝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風暴潮加上越堤浪,造成多處沿岸水浸,其中南區臨海的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將軍澳海濱長廊多間餐廳遭巨浪沖毀玻璃門,大量海水湧入室內造成嚴重破壞。沿岸建築物及海堤抵禦巨浪和風暴潮的設計標準,以及本港城市基建韌性受到關注,有專家認為,可先謹慎評估巨浪衝擊的發生概率,權衡成本和效益,以決定是否修訂建築設計標準,建議短期內應在高風險的區域加裝多層屏障,強化沿岸基建防護,以助減低風暴潮的威脅。
籲評估風暴潮越堤浪威脅
極端天氣越趨頻繁並加劇,香港部分沿岸較低窪及當風地點尤其容易受到風暴潮及越堤浪的影響,香港沿岸建築物是否需增強抵禦巨浪能力?資深測量師、香港樓宇安全學會會長何鉅業向大公報記者表示,現時香港建築設計標準主要考慮抗風能力、抵抗水浸等方面,但就未針對「抵抗海浪」作出標準要求,而以往香港有高巨浪和大量海水沿岸邊湧入建築物的案例極少,他認為不能憑一兩個個案就下定論,需先評估此類風險的發生概率,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建築設計上的改動、提升或制定新標準。「建築標準改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若效益低,反而會影響設計靈活性、增加成本與維護費用。」
何鉅業表示,在未對整體建築設計定下結論前,政府可先系統蒐集有關環境數據,在靠近海岸、可能出現高潮位的區域,在戶外空間設計多層屏障,減緩水流,或利用「海綿城市」設計,減輕水浸。相關建築物的業主或管理方亦可自行針對性做好防護措施。在可能會出現特高湧浪的海灣,可考慮加裝防浪磚石等,但要權衡工程對海灣水上活動等日常用途的影響。
何鉅業稱,本港的樓宇建築設計安全系數高,暫不擔心即時就面對重大風險,但針對水位升高是否會導致更多地區水淹的問題,業界與政府雖有討論,仍缺乏完整評估報告,建議進一步完整評估並向業界開放資料。
堆砌海堤增吸收海浪能力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表示,海堤愈高,防波能力愈強,但海堤不能無限期修高,除了不便船舶運貨,海水亦有可能因而無法退走。他提議政府應研究如何提升海堤設施吸收海浪能量的能力,舉例指出香港現時部分防波堤由大石堆砌而成,大石中的空氣能有助吸收海浪能量,以減低海浪威力。\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