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健康人生/濕疹非不治之症:告別恐懼與誤解\註冊藥劑師 尹惠玲

時間:2025-09-21 05:01:30來源:大公报

  9月14日是「世界濕疹日」,一個提醒我們正視皮膚困擾的日子。在香港,大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曾在生命中某個階段與濕疹交手。這個普遍得驚人的疾病,遠非「皮膚敏感」四字可以輕輕帶過。它對患者造成的折磨,是刻骨而鑽心的。

  我曾聽過一位患者如此形容:「那種癢,不是皮外傷,而是像有無數螞蟻在骨頭裏爬,癢到無法思考,只能瘋狂地抓。」這份無處可逃的折磨,在夜深人靜時變本加厲,讓患者難以一夜安眠。更有甚者,因皮膚紅腫、滲液、脫屑,讓他們承受着旁人異樣的眼光。作為一名註冊藥劑師,我每天都在前線見證這些掙扎。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患者因恐懼和誤解,在治療路上繞了遠路,甚至放棄了希望。

  患者最大敵人是「恐懼」

  在諮詢過程中,我偶爾會遇到一些愁容滿面的母親,她們帶着孩子前來焦急地問:「藥劑師,我孩子的濕疹又再復發,但我真的不敢再給他用類固醇了。」看着孩子手肘和膝蓋摺位上又紅又腫的抓痕,我深知這背後的故事:上次醫生處方的藥膏見效後,家長因擔心副作用便自行停藥,甚至連潤膚膏也鬆懈了。結果在天氣轉變時,濕疹大軍捲土重來,但她們寧願讓孩子忍受痕癢,也不願「重蹈覆轍」。

  這份恐懼,是無數患者的共同心聲。不少患者將醫生處方的外用類固醇視為洪水猛獸,擔心上癮、擔心皮膚變薄,最終選擇了「不依賴任何藥物」或轉投各種未經證實的偏方。在此,我必須以藥劑師的專業身份鄭重澄清:遵從醫囑、正確使用處方或非處方藥物,是處理濕疹急性發作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

  許多人混淆了「外用」與「口服」類固醇。醫生為濕疹處方的,是根據患者年齡、病情和發作部位而精挑細選的口服或外用藥膏,其劑量和強度都受到嚴格控制。它的角色是「救火隊」,在皮膚失火(急性發炎)時迅速撲滅火勢,截斷「越癢越抓、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

  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不當使用」或「突然停藥」。在病情受控後,醫生會指導患者逐步減藥,讓皮膚慢慢適應,這才是避免病情反彈的關鍵。諱疾忌醫,任由皮膚長期處於「火災現場」,才是對皮膚屏障最大的傷害。

  從「救火」 到「重建」

  「撲滅大火」後,更重要的工作是「災後重建」──修復被炎症破壞得千瘡百孔的皮膚屏障。這正是我們「濕疹教室」倡導的「21日濕疹逆轉計劃」的核心。我們相信,透過21天(約一個皮膚更新周期)的密集式科學護理,足以扭轉病情,並讓患者掌握終身受用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個重建工程的基石,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卻是最多人忽略的一環:正確並足量地使用潤膚膏。在我們的計劃中,最驚人的發現是幾乎所有患者都「搽唔夠」。他們誤將潤膚膏當作藥膏,只「薄薄地」塗在患處,卻不知正確的做法是,每日最少兩至三次,厚厚地、大範圍地塗抹全身,尤其在沐浴後的黃金三分鐘內,以鎖住皮膚水分。

  用量多寡,效果天差地別。我們一項針對48位患者的本地數據顯示,在21日計劃中,每人潤膚膏的平均用量高達589克,這是他們過往用量的三倍,最多的一位更用上1431克。這個驚人數字的背後,是立竿見影的效果:69%的參加者皮膚水分值錄得明顯提升。數據證實,潤膚膏的用量與皮膚屏障的修復表現成正比。

  濕疹可以逆轉

  「21日濕疹逆轉計劃」並非空談。數據顯示,在結合了藥劑師的潤膚指導和營養學家的飲食建議後:

  73%的患者病情有顯著改善,患者濕疹自我檢查評分量表(POEM)分數平均改善32%,由「反覆發作」可逆轉至「基本受控」。

  56%的患者痕癢指數下降,超過一半人重獲安穩睡眠。

  69%的患者生活質素指數(DLQI)得到提升,重拾社交與自信 。

  我認識一位九歲的小朋友病患者,他自嬰兒期便與濕疹為伴,常常不自覺地抓癢,生活和學習都大受影響。在他的家人與我們專業團隊的合作下,他學會了正確的潤膚方法,並配合營養師的建議,努力減少進食高糖分等致炎食物。看着他的皮膚狀況一天天穩定下來,臉上重現孩子應有的燦爛笑容,這印證了只要有正確方法,改變是絕對可能的 。

  在世界濕疹日,我衷心希望每位患者和家屬,能鼓起勇氣,告別恐懼與誤解,主動尋求專業協助。請記住,只要用對方法,堅持下去,濕疹絕對可以逆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