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開展一項研究,顯示狹窄的居住環境對兒童的情緒穩定及行為表現造成不利影響,包括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四成及一成;且家中缺乏學習空間學童的中文及數學科成績獲A或B級的比例,遠低於有足夠空間的學童。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加強相關支援,例如豁免低收入家庭兒童使用康體設施及參與康樂活動的費用,增加劏房學童參與課外活動及康樂活動的機會。
研究為期3年,首階段採用混合方法,以問卷訪問了1032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包括劏房及非劏房住戶),並為160名兒童(80名劏房兒童和80名非劏房兒童)進行認知能力行為實驗,以及與54名兒童進行深度訪談。
結果顯示,近四成(39.1%)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19%認為家中噪音嚴重,42%認為擠迫程度嚴重。而深度訪談內容反映,部分劏房兒童學習和活動多在睡床上或餐桌進行,學習物資亦需經常移動或丟棄,活動選擇極為有限。
在心理健康與情緒狀態方面,認為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分別較認為有足夠空間者分別高出16%、9%及10%;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40%及10%。而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亦分別較其他兒童高出11%、4.5%及4.6%,其整體生活滿意度則低15%。
倡豁免康樂活動費用
在學業表現方面,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學童的中文及數學科成績獲A或B級的比例(53.7%及54.6%),遠低於有足夠空間的學童(64.6%);行為實驗顯示,兒童對空間不足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語言記憶及注意力;但缺乏學習空間的學童在自制力測試中表現反而較佳,反映其可能因環境所迫而發展出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劏房家庭收入中位數明顯較低,家長所提供的學習支援較少,而對使用電子產品的規管較多,但缺乏正面引導,導致親子摩擦。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深入檢視劏房學童成長需要,如資助清貧學生購買電腦及網絡設備、在青少年中心及政府的康體活動中推行收費減免機制,豁免低收入家庭兒童使用康體設施及參與康樂活動的費用,增加劏房學童參與課外活動及康樂活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