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物管人員佩戴混合實境眼鏡後,系統能逐步引導使用者以「目視」、「觸碰」及「測試」等方式檢查潛在瑕疵。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每年都有多個私人住宅單位落成。在交付單位予業主前,發展商一般會先安排物業管理人員驗樓,以確保達到發展商標準,檢驗程序可多達逾百項。為改善傳統驗樓複雜且耗時的流程,香港都會大學與新鴻基地產旗下康業服務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智能驗樓系統」,利用混合實境(MR)和數字孿生技術,提升物業管理人員驗收效率,有助物業管理公司大幅減省培訓時間及人力成本。該系統已在新地多個屋苑應用,並於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金獎。
都會大學科技學院助理教授李志豪博士表示,該系統針對各項驗收範疇中,涵蓋洗手盆、坐廁、牆身/地磚、鋁窗及趟門,以及浴屏玻璃門五類設施。系統利用數字孿生技術(digital twin),把實際環境和單位圖則、牆身結構等相結合及進行比較。物管人員佩戴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眼鏡後,可實時看到單位環境,系統會逐步引導物管人員,以「目視」、「觸碰」及「測試」等方式檢查潛在瑕疵,例如浴屏滲漏、牆身空鼓及玻璃崩花等,以完成驗樓流程。
適合各類物業 可找出90%瑕疵
負責進行驗樓培訓的導師檢視學員學習成效時,會對比單位檢查報告及現場情況。根據康業的統計數據,學員以傳統方式驗樓平均能找出75%的瑕疵,而使用新系統則能提升至90%以上。
另外,系統內建互動測驗功能,可評估人員對驗收標準的掌握程度,用作培訓物管人員。
合作研發項目的康業高級項目及課程發展經理林敬樂指出,該系統可革新傳統驗樓培訓方式,物管人員過往需帶備紙本小冊子並在工程師現場指導下工作,現只需佩戴MR眼鏡即可進行自我培訓,「康業驗樓團隊現有過千名主任及技術人員,若全面採用該系統,料可節省高達30000小時的人力培訓時間。」
目前,該系統已在新地旗下多個由康業管理的屋苑投入使用。李志豪表示,系統具備極高通用性,能靈活應用於各類型物業,包括在住宅、商廈和工廈等,且毋須專業背景即可操作,用家即使缺乏驗樓經驗,透過MR眼鏡也能輕易檢測單位瑕疵及向建築商反映問題,以便跟進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