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貴州普安的安吉白茶園一景。\資料圖片
從宋代的典籍記載到現代的規模種植,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的白茶之路已走過千年。這裏的每一片茶葉在山嵐中生長,在農人手中揉煉,最終化作杯中的清潤以及村莊的生機。新的故事在嫩芽間悄然孕育,黃杜村與白茶的親密,不僅化作千年茶香,又有了茶苗西行,創造了一場跨越東西、幫扶致富的綠色傳奇。
在黃杜村村委會那幢貼滿村史照片和文字資料的小樓裏,我們見到了村支書、村委會主任盛阿偉,這位性格爽朗的村支書繪聲繪色地說到去西部山區種茶的經歷。
黃杜村曾經也窮得叮當響,有的人家過去買不起魚,但招待客人又不能沒魚,就雕刻一條木魚放在餐盤裏,圖個吉利的彩頭。盛阿偉在擔任村書記二十多年裏,帶頭做綠色有機白茶認證,提出制定《茶農自立公約》,提倡茶農誠信經營,全村走上了茶旅融合的轉型之路。安吉白茶已得到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讚譽。黃杜村人因種茶而受益,從「小康」走向了「富康」。
黃杜村人念叨着,吃水不忘挖井人。二○一八年四月,盛阿偉與村民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想幫助西部貧困山區的兄弟姐妹脫貧的願望。他們在信中寫道:「種白茶脫貧是一條路子。我們用一技之長為中國消除貧困出點力。大家商定後,自願捐出一千五百萬株白茶苗幫助貧困戶種植五千畝白茶,每年春秋兩季都能種,一年後就能產三五斤乾茶,六年就進入旺盛採摘期,貧困戶種植六年後,一畝茶園就等於年年有一個一萬元的存摺。」
信中還寫道:「但我們不知道哪些貧困戶需要這樣的幫助,哪些地方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白茶,所以向您寫信,我們希望點對點幫助貧困戶,包種包銷,手把手教種植管理技術,不種活不放手,不脫貧不放手。」
賬算得細,話說得懇切,很快得到習總書記的肯定。從那以後,黃杜村的村支書盛阿偉便帶着村裏的種茶能手先後去往雲、貴、川三省五縣,幫助當地的村民種茶。黔西北的山麓磅礴陡峻,刀削般的岩壁上垂着青藤,雲霧在褶皺裏聚散,將大地染成深淺不一的墨綠,這裏的山區雄奇與貧困並存。從浙江安吉遠道而來的種茶人一不為觀光,二不為品嘗地方美食,他們手捧茶苗「白葉一號」,在那海拔千米的紅壤山上開始栽種。那一年,貴州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與浙江安吉黃杜村的兩位村支書雙手相握,用鐵鍬鏟起第一抔土,埋住茶苗根部,種下了第一株「攜茶」。
白茶從此在這裏有了意味深長的名號──「攜茶」,一片茶葉將兩個遠隔千里的村莊奇妙地攜手在一起。千里送「葉子」,情意是沉甸甸的。
貴州山民們不止一次地問,浙江人為何願將自家的「金葉子」遠播千里?盛阿偉和黃杜村人告訴他們,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兄弟姐妹,既然一片葉子能富一方百姓,我們提出「捐贈茶苗助脫貧」的倡議,就是想讓更多的人富起來。黃杜村連續又向貴州雷山縣捐贈三百萬株茶苗,在大塘鎮建成一千畝茶園,帶動高岩村等深度貧困村脫貧;接着又在貴州沿河縣、金沙縣等地捐贈茶苗,茶香遠遠飄來,在這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曾是「種糧難餬口、種樹難成林」的石漠化山區,有了一片片安吉白茶園。
茶苗易栽,技藝難傳,崎嶇山道上陸續走來了浙江的種茶技術員,他們一次兩次,數十次從千里之外來到那些偏僻的山鄉,歌兒裏有唱「山路十八彎」,貴州的山路且不止十八彎,繞來繞去的盤山道,考驗着與海相連的浙江人。他們手把手教茶農「留主枝,去側芽」,當地土壤偏鹼,又指導村民用腐殖土改良,在茶園間套種大豆固氮,還專門請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往返浙江與貴州二十餘次,指導病蟲害防治,使茶青合格率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八。
從「試試看」到「家家種」,浙江安吉的黃杜村帶動周邊的兄弟村,將幫扶西部鄉村脫貧當作了自家事。一年年下來,貴州普安一位村民老秦承包六畝茶園,採茶季收入不菲,他用種茶獲得的錢供三個孩子讀書,喜悅地稱茶園裏種的是「讀書茶」。這一句「讀書茶」,讓多少幫助種茶的安吉人感動不已。
這幾年每逢春茶上市,安吉的能工巧匠會主動幫助貴州的種茶人設計包裝,還幫助他們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將茶園與苗族文化結合,打造「茶旅步道」「製茶體驗工坊」,引來了客人,喚回了主人,村裏好些年輕人聞到了茶香,回到了家鄉,村裏更是有了熱火氣。二○二四年,浙江安吉與貴州普安兩地聯合註冊「金柳白茶」,獲國際茶博會金獎。能歌善舞的貴州人自編山歌:「月亮出來明又明,感謝浙江黃杜村,千里送苗來此地,子子孫孫不忘恩。」
面對貴州兄弟的感激,盛阿偉說,我們送出去的不僅是茶苗,更想讓貴州的兄弟們感受一種改變命運的勇氣。跨越千里的幫扶,顯然也是一場土地與人心的互養,當黃杜村的種茶人帶着技術西行,貴州的茶農們學會用雙手編織希望,兩片土地上的茶香,在共同富裕的路上,釀成了一首綿長的山歌。
近年來,黃杜村的種茶人又走出安吉,到安徽、重慶、四川、貴州、江西等省市承包荒山坡,先後種植了數萬畝茶園。在與盛阿偉交談之時,他的手機電話鈴不時響起,多是他們幫扶的貴州、四川等地的諮詢。免提的手機裏傳出十分具有辨識度的西南口音,但不同的方言絲毫沒有影響盛阿偉與這些鄉友的熱烈交流,他們說的話題都與茶有關,那是他們爛熟於心的日常。我們在一旁聽着,不禁暗暗替他們高興,他們用樸實的勞動完成了幫扶的心願,這將是安吉黃杜村永遠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