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運動科研裝備透視篇/3D打印鞋墊 提升運動效能

時間:2022-12-02 04:23:56來源:大公报

  圖:張明教授介紹3D鞋墊時表示,現時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成熟,但如何設計好打印參數,是團隊正在研究的問題。

  一套好的運動裝備,能顯著提升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成績。對於田徑、跳高等運動員而言,一雙科學鞋墊既可以保證運動性能,例如更易給到運動員起步的爆發力,又可以保護其腳、膝蓋、髖關節等多個部位。

  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張明教授近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透露,團隊一直在研究個性化增材製造(3D打印)矯形鞋墊等多種體育裝備,除了運動員外,他們希望將來服務於普通市民。張明表示,「增材製造技術在鞋墊上的應用起步非常早,基本流程和技術設備都相對成熟。關鍵是在收集到足部數據後,如何利用數學模型設置鞋墊的參數,這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也是生物力學的課題。」\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文) 林少權(圖)

  製作省時 成本大減

  現時市面上賣的鞋墊,設計幾乎千篇一律。然而,每個人腳的特徵和形態各有不同,有的扁平足,有的足弓過高,有的足部嚴重外翻……。如果有合適的鞋墊和鞋,便能改善足部本身的問題。隨着社會對穿戴類產品的要求提升,個性化設計成為眾多業界人士研究的方向。

  「十幾年前的個性化設計鞋墊,是把石膏裹在腳上,然後脫模,再去設計,這樣成本高、耗時長。」張明教授說,這跟殘障人士的個性化假肢的設計原理一樣,當年他們團隊專門負責培養這樣的假肢設計師。「現時香港的假肢設計師,基本都是從我們這裏出去的。」他說。

  後來,業界把目光轉移到增材製造上,全面革新個性化設計產品的技術。增材製造,俗稱3D打印,是一種使用3D數據創建對象的技術。與傳統製造業相比,增材製造大大地減少了材料浪費、縮短了製造周期,並省去大多數基於技能的手動操作。

  解決人體姿勢異常問題

  張明教授現時研究的矯形鞋墊,就是通過增材製造技術製作。「傳統的石膏鑄模技術,開一個模具起碼半個月到一個月;而3D打印只需幾個小時。」張教授團隊成員、資深研究員張博文博士說道。

  矯形鞋墊的設計是根據足部生物力學特徵設計,根據人體足踝、膝關節、脊柱等部位具體的姿勢特徵、結構特徵及足底壓力特徵,有針對性地在足前掌、足弓和足後跟三個主要部位做出調整,解決人體由於外界因素、下肢生物力學異常及代償等引起的各關節及人體姿勢異常等問題。代償是指人體某些器官因疾病受損後,機體調動未受損部分和有關的器官、組織或細胞來替代或補償其代謝和功能,使體內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

  張明教授表示,現時增材製造技術相對成熟,但如何設計好打印參數,是團隊正在研究的問題。「我們通過不同的數學模型,分析用家的足部特徵,從而設置好參數,讓3D打印機打印出來。」

  首先,用家需赤足站在「足底三維掃描系統」上,讓系統收集足部在靜態下的數據,團隊分析後會設置不同參數。

  「量身訂造的鞋墊離不開各種參數的收集和調整,例如足弓處應該設計得高或低,腳後跟內外翻的傾斜度如何等。」張明教授說,鞋墊材料的密度亦可調整,而密度的高低會影響鞋墊的軟硬程度。「現在我們有兩種鞋墊,一個足弓處是硬的,另一個是軟的。軟的壓力分布更均勻,舒適性更好,同時它的彈性也很好;但是過軟的話會減少衝擊力,你可能就不能夠走得很快。所以運動員的話,可能就不能做得太軟,因為他動作要快,而硬的就可以保證運動性能。但若是市民一般出行的話,可能前者更適合。」

  取形是生物力學研究的基礎,在收集完足部靜態情況下的數據後,還需要收集動態足部數據。張明教授說,將來用家需要到「足底壓力分布與步態分析跑台系統」上走路及跑步,讓系統錄得足底壓力的變化數據。

  對於項目下一步的計劃,張明教授表示,現時設計的3D鞋墊算是基底支撐,對於運動員來說,還需要給它一個表面材料,讓其感到舒服、吸汗,而且還有緩衝能力。目前團隊已購得聚氨酯(PU),張明教授說,接下來將繼續完善鞋墊設計。他透露正在跟香港體育學院等機構溝通,希望3D鞋墊獲得更多應用機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