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社交平台專頁聲稱「低價出售走私名牌手袋」,吸引消費者。
《大公報》去年11月報道政府物流服務署公開拍賣警方及海關充公的走私貨品,買家爭崩頭引起坊間熱議後,不法之徒屢次訛稱受海關委託,在網上售賣海關扣押的名牌走私貨,並聲稱以低價「合法」轉售市民。
海關昨日收到《大公報》發現的偽冒網站資料,表示會作出跟進,並要求相關社交平台營運方盡快移除相關信息及連結,以及會聯絡國際刑警組織作適當處理。有關員透露,部分偽冒銷售海關貨品的網站在境外註冊,需國際刑警協作;另一些網站則是銷售雜牌貨,屬網上詐騙行為,案件會交由警方跟進。\大公報記者 周亮恒
涉訛稱銷售海關扣押貨品的購物網站和社交平台專頁名為「MoMo購」,專頁以「特殊渠道品牌包包出清,低價出售走私名牌手袋」,並以紅字「海關扣押,司法拍賣」吸引消費者關注,其中一則帖文貼出一張偽冒海關發出的特別通知,內容聲稱「由於目前香港特別行政區(COVID-19)疫情日漸嚴重化,原本需要清關交稅處理的大批量奢侈品手提包處於無人認領狀態,導致本港海關倉已滿負荷容量……決定將無法認領的貨物進行低價司法轉賣處理,所有貨款將用於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收款明細將於2022年5月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海關總署公示」。
海關:只會交政府部門拍賣
網頁亦貼出多張海關記者會的截圖,包括早前偵破一宗一億元走私案,展示多張走私扣押的名牌手袋圖片,網頁在照片當眼處加上紅字「司法拍賣名牌包包」誤導消費者。網頁更貼出多張聲稱屬於名牌手袋的單據,其中一張偽冒由香港海關發出的「以完稅貨品移走許可證」,標示貨品說明、數量、應課稅代號及海關編號等,更附有一組QR Code及海關總部地址,企圖增加事件的可信性。
《大公報》去年11月專題報道警方及海關把充公的走私貨品,交由政府物流服務署公開拍賣,買家爭崩頭。同年12月,海關揭發兩個Facebook專頁上載貼文,並提供兩個於美國和加拿大註冊的網站,訛稱香港海關把扣押貨品拍賣,其中一個網站更聲稱把拍賣所得的款項用作慈善用途。至今年1月及2月,海關再發現8個分別於美國、新加坡、韓國及加拿大註冊的網站,亦訛稱拍賣扣押貨品。
大公報記者昨日把發現的一個偽冒網站通知海關後,該網站隨即被刪除。海關回覆指出,自去年12月至今,海關人員屢次發現不法分子把大同小異的內容刊載到新開設的網站或社交平台專頁,訛稱香港海關把扣押貨品拍賣,並發出虛假訊息企圖誤導消費者,有侵犯知識產權之嫌,可能觸犯本港《商品說明條例》及《版權條例》。
海關重申,在完成案件的法律程序後,會嚴格按照既定指引分類處置案中被充公物品。如適合作公開拍賣,只會交由相關政府部門統籌,絕不會與外界任何個人或團體合作拍賣。海關強調,一向相當關注涉及網購的違規活動,並致力打擊網上不良營商手法及侵權行為,亦會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執法部門緊密合作,打擊跨境侵權活動,保護消費者和正當商戶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