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難點 如何突破?訪談系列7/「四集中」收治疫患 減重症減死亡

時間:2022-04-15 04:23:47來源:大公报

  圖:高拔陞表示,面對疫情兩年多,不知下一個變種病毒何時到來,大家要為最壞的情況作最好準備。\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接受大公文匯傳媒專訪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公立醫院一度病床爆滿,急症室擠滿求診患者。國家衞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3月初率團抵港支援,分享武漢抗疫經驗,包括「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模式」,建立定點醫院收治重症患者。

  醫院管理局聽取意見後,設立定點醫院,當中最大規模的是把醫管局九龍中聯網內的大型綜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轉為定點醫院,連同天水圍醫院、北大嶼山醫院、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律敦治醫院、靈實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合共七間定點醫院,共提供約11500張病床接收新冠肺炎患者。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接受大公文匯傳媒專訪,介紹定點醫院落實「四集中」的情況和成效。

  記者: 高醫生,醫管局做定點醫院的計劃,「四集中」落實情況如何?醫管局的角色?

  高拔陞: 今次第五波疫情來得很快很急,特別2月到農曆新年後升得很快,很多病人需要入院,甚至在急症室等候,其間我們不斷開更多病床接收新冠病人,但發現想追上步伐都不容易,到高峰時候,很感謝不同階段來港的內地專家,其中一個意見是用「四集中」來處理這麼大量的病人。

  「四集中」是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醫院、集中救治,內地不同地方的抗疫都是透過這些方法得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我們考慮自身的情況,從2月尾左右開始,透過「四集中」在不同聯網安排一些定點醫院,主力收治新冠病人,最明顯的例子是伊利沙伯醫院。

  當時我們思考了一段時間,與同事協調如何做好這件事,內地專家給我們很多指導,譬如方向性如何做、實際上真的要做定點醫院要怎樣做。我們當時將伊利沙伯醫院在幾日之內由一間傳統的綜合性全科醫院,變成一間主要集中接收新冠病人的定點醫院,有了超過1200多張病床可以收治新冠病人,大大提升了我們接受病人的能力。

  轉成定點醫院有幾個好處,第一就是整個救治、照顧病人的流程更暢順了。早前醫院有新冠病人、非新冠病人,也有懷疑感染的,感染控制很困難,但轉成定點醫院後,就暢順了好多,因為進來的病人基本都是確診病人,不管是照X光、做掃描,還是做手術,整個流程專門為已確診的病人。

  同樣地,同事一返工就「疊埋心水」照顧新冠病人,無論整套裝備、整個運作,我們就做打仗模式;無論是感染控制還是心態上,可以完全配合,工作流暢。大家都很有心照顧新冠病人,目標清晰,我們見到同事都更開心、更有士氣。第三個好處,因為各醫院接收的病人單一性,整個醫療系統的流程更暢順了。通過「四集中」,我們的照顧能力能夠加強和提升,這些在伊利沙伯醫院或者九龍中聯網都能見得到。

  記者: 關於「四集中」中的集中專家方面,是否可以補充下?

  高拔陞: 好,關於伊利沙伯醫院例子的情況,比較高峰期時只可以收900多到1000的新冠病人,隨着轉為定點醫院做「四集中」,譬如廣華醫院或附近其他醫院的確診病人都會送至伊利沙伯醫院,我們同事經驗多了,明白來的都是確診者,所以都會特別留意那些新冠病人的病徵,或早期一些警告的病徵病狀,也更能早發現誰可能有機會惡化,或者風險更高,以及需要更高層次的治療或者深切治療等等,這就是集中病人救治的情況。

  專家方面,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的照顧能力整體來講比較強,我們請了其他聯網的專家一起來幫手,與這邊的同事特別討論、照顧或者治療那些比較危重的病人。大家明白在醫學上來講,臨床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經驗的交流以及集中一起救治、討論一些個案都很重要,很多同事與不同的專家透過網上視像平台討論。

  集中資源方面,我們原本有200多個儀器做高流量氧氣治療,我們聽取內地專家意見後,購買了接近1000個高流量的氧氣機,大量配置在伊利沙伯醫院,同樣安排了足夠的氧氣機、呼吸機,病人有需要時,我們不用再找,直接駁機就可以治療,不用向其他醫院借。

  記者: 全部七間定點醫院共有一萬多張病床,入住情況如何呢?定點醫院在降低死亡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高拔陞: 我看今天(8日)早上的數字,現在整個醫管局應該有八、九千個新冠病人,現在還是陽性的、需要特別醫治大約有三千多人,伊利沙伯醫院比較嚴重的病人較多。

  最嚴重的病人可能要入深切治療部或用呼吸機,由最多可能有200多個病人要用呼吸機,最近都是100上下,明顯減少很多,嚴重病人都減少了23%。我們希望可以做到「三減」(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的目標,透過過去一段時間很多努力,死亡個案在最嚴重時候可能有200甚至300多宗,最近已經少於100宗;感染方面由最高峰七萬、八萬宗,最近減少了很多,當然這是很多方面,包括整個政府與社會多方面的努力。

  死亡數字的減少有很多其他因素,包括接種疫苗,及早隔離,及2月底開始有抗病毒藥物,以及整個社會配合,減少感染,重症與死亡的數字都會隨之減少。

  記者: 設立定點醫院落實「四集中」時,將病人搬到其他醫院,有沒有遇到跨部門、跨資源等運作的困難?

  高拔陞: 現在講來「四集中」好像輕鬆,但當時是很大挑戰,舉例將伊利沙伯醫院轉為定點醫院,要將幾百名不是新冠病人運送到其他醫院,無論九龍中聯網或其他六個聯網都要一起幫忙接收病人,各醫院都很滿,但要騰出病床接收病人,伊院才有能力接收新冠病人,不止醫管局,私家醫院亦幫助我們接收非新冠病人。

  大家都好辛苦,幾個急症室當時「嗌救命,頂唔順」,多謝同事幫手,難過都頂住,他們加班和休假回來幫手,渡過那段時間。非緊急車輛運送病人的配合亦重要,其間政府消防救護同事取消休假、加班,找聖約翰救傷隊及醫療輔助隊,甚至警方有特別隊伍協助運送病人,是不容易的。

  病人可能住在伊院隔離,亦要送到其他聯網醫院,交通時間亦影響救護車流轉。幾天搬運病人的挑戰大,過程複雜,需要與病人溝通、運送、病歷、不同醫療團隊的溝通,但當時大家知道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可以幫助很多病人,得到大家配合和努力。

  現在看回頭,一定值得,大家見到自從做了定點醫院和「四集中」後,明顯病人流程和醫療系統暢順了,是正確的做法。大家知道一定要搞妥這件事才能處理好疫情,整體非常正面。

  記者: 隨疫情回落,定點醫院會否繼續運作,有何改善或加強以應對第六波疫情?

  高拔陞: 香港社區仍未清零,一定要維持一定數目的病床專門照顧新冠病人。一些醫院有定點醫院的功能,以不同座樓和樓層接收新冠病人,病人確診數字下降,我們可將某些座數和樓層照顧非新冠病人,讓早前停止的非緊急治療的手術慢慢恢復,當疫情反彈亦可以快速轉回接收新冠病人。一定要維持機動性及快速反應,一定要有預案,萬一疫情反彈要如何應對,如何很快恢復接收能力,這個很重要。

  我們早有定點醫院的想法,覺得值得做,但實戰經驗重要。內地團隊分享內地做法和實戰經驗,我們過去兩個月亦有將伊利沙伯醫院改為定點醫院做「四集中」的實戰經驗,再起動,甚至將更多醫院做定點醫院,相信我們的能力和應變一定會愈來愈好。與內地團隊合作令我們有信心,當個案增多時,我們非常有信心及有能力做到再提升病人接收能力。

  內地醫院轉做定點醫院有優勢,機動性效率高,因為他們的設施和醫療人員都多,互相支援;香港的醫療設施和醫護人手少,「轉身較蝕底」,數日內伊利沙伯醫院成功「轉身」好難得,市民無投訴,好感恩。「轉身」過程中,我要求其他聯網同事參與、觀察和反思,他們的醫院怎樣轉做定點醫院,同事間亦有分享在定點醫院的照顧流程、治療方案等經驗。

  臨床經驗重要,例如看X光片、變種在第幾日、哪個階段可能出現情況。過去幾波疫情,變種病毒的特性都不同,集中病人才可累積經驗。大家面對疫情兩年多,不知下一個變種病毒何時到來,我們要為下一波做準備,為最壞的情況作最好準備。

  (大公報記者梁淑貞、王亞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