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低疫情對市民的影響,特區政府在內地全力支持下,採取了多項保民生措施,包括開設水路及貨運列車,運送輸港鮮活產品。疫情雖帶來負面影響,打破了過往一些常規運作模式,但在變則通之下,也為未來開拓一些新路向。
香港與內地貨運,從過去公路、鐵路、水運三路齊進,逐步廢棄了鐵路、減少水路、依賴公路運輸。第五波疫情將單一運輸渠道的缺點暴露無遺,菜籃子供應鏈瀕臨斷裂,令菜價急升,升斗市民苦不堪言。
近日,再多一班深港駁船快線正式開通,快線隔天班運行,一個航班可提供300TEU(「TEU」即20呎標準貨櫃)運力,每月可增加4500TEU保障運力。若以40呎「長貨櫃車」計算,1個月15個航班,就相當於2250架次「長貨櫃車」運力,這是運輸能力的帳。
從環保角度去看,每月2250架次「長貨櫃車」在市區行走,會產生多少廢氣?與15個航班產生的廢氣比較,哪一種運輸公具產生的廢氣較多?相關數據不難獲得。疫情讓我們看到倚賴單一運輸渠道十分危險,香港本是天然良港,更有內河碼頭,具備發揮水路運輸的優勢,只要做好陸上配套連接,何不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