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遊客參觀位於中山市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中新社
記得,我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
一條村/一個人/一座山/一座城//為何讓我愛一生⁈
一條村,指的是中山市的翠亨村,她是孫中山先生出生的地方。一個人,自然指的是孫中山先生了。而「一座山」,在我的心中,卻不是那麼簡單了,她既有自然的含義,更有人文的含義。
首先,她是指五桂山。五桂山是珠江三角洲西岸沿線最高的山峰,這是中山最有代表性的地理標誌。史書上講,五桂山花卉香飄百里,盛產沉香,故名香山。中山的母親河是岐江河,五桂山則是中山的父親山。
而香山,則是中山最早的名字,公元一一五二年建縣為香山縣。當時的香山縣,包括了中山、珠海和澳門等地方。香山是中國近代史的搖籃,她搖出了一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搖出了一個偉大的隊伍:鄭觀應、容閎、唐廷樞、楊殷、楊匏安、蘇兆征、林偉民、唐紹儀、唐國安……搖出了偉大的思想:孫中山的振興中華、建國方略,鄭觀應的商戰思想,容閎的留學主張,等等。可以說,香山是中國近代文化的一座高山。
孫中山。不知道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一代偉人的名字也有一個「山」字。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孫中山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山最為偉岸的一座人文之山。
中山市。一九二五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改名中山。中山文化底蘊深厚、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大灣區西岸樞紐城市與創新高地、國家自主創新型製造業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榮獲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項聯合國「人居獎」和「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榮譽稱號,連續四次摘得全國政法綜治最高獎「長安杯」。中山是一座英雄之城、人文之城,也是一座和美之城。
我出生在遠離中山三百多公里外的粵北九連山區,一九八八年初遷調珠海工作,二○○四年初調中山市任職。從山到海,後來又到了偉人的家鄉工作和生活,更是一種緣分和福分了。
由於家庭的傳統教育,我一直秉承着用真善美、帶着感恩去做人和做事,尤其是發自內心感恩改革開放、感恩這個時代。而來到中山,我又增加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這就是對中山這座城市、對孫中山先生這個偉人的愛慕之情。因此,我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直堅持將發掘、弘揚香山人文作為個人的重點來做,後來又首倡「孫中山文化」理念,並力推將其列入當地人文核心品牌來做。在我自己,這些工作則成為了一種最突出的文化自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孫中山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進展順利,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翠亨村成功創建國家5A旅遊景點,成功舉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系列大型紀念活動,孫中山文化正式上升為國家命題……中山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文化軟實力大大加強。
而我個人,也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提升了綜合素質,還借機創作了大量文藝和社科作品。
究竟我與孫中山先生有什麼緣分呢?許多人總是這樣問我,我也不斷地問自己。二○一一年,我創作的大型交響音詩《孫中山》在北京公演,我借機去了香山碧雲寺拜祭孫中山衣冠塚,想不到在此發現了丘氏與先生的緣分淵源所在。衣冠塚內有一九二九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南京時的照片,我發現抬靈柩的八個人中,居然有三位是姓丘的。一查相關資料,原來當年先生在馬來西亞為革命籌款的時候,有一個丘家華僑為先生所感動,除了帶頭捐款,後來還跟着先生回國一起革命。先生擔任非常大總統時,這位丘家華僑先後給先生推薦了家鄉陽山七位丘氏堂兄弟給孫中山先生當衛士。當年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時,馱着宋慶齡轉移的也是丘氏兄弟。
有此發現後,每逢有人問起我為什麼對孫中山先生情有獨鍾、一往情深時,我就向他們講丘家氏族與先生的這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當然,這只是一種帶調侃的說法而已,真正的原因,還是我出自內心的對孫中山先生無限的熱愛和景仰之情。
這一份特殊而深厚的熱愛和景仰之情,形象而集中地凝聚在了我創作的《中山是座山》歌詞中——
中山是座山/美麗五桂山/俯瞰伶仃洋/花香千里遠//中山是座山/古代名香山/人文鹹淡水//珠江唱嶺南//中山是座山/偉人孫中山/振興中華夢/點亮一片天//中山是座山/小城大中山/百姓勤創業/滄海變桑田/天時地利人和美/你我幸福好家園。
《中山是座山》,整首歌詞巧妙地以四個「山」為線索,貫穿聯袂,高度概括了中山(香山)的人文地理和歷史。這其中,也蘊含了我自己對中山的理解和詮釋,更傾注了我對中山深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