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訪談/「勿讓小事成為人才流動障礙」

時間:2021-06-08 04:23:36來源:大公報

  「十四五」規劃港澳專章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深化內地與港澳經貿、科創合作關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兩地在創科領域互聯互通層面近年有很多可喜進步,但設備過境繳稅、資金北上報批、兩地學者互訪講學簽註申請等,在實際操作上仍有諸多不便之處,希望政府落力出台更多真正的便捷舉措,不要繼續讓「小事」成為人才流動、資訊互通的障礙。他強調,想要創科更好地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對僵化的舊機制拆牆鬆綁。\大公報記者 周宇(文) 馬丁(圖片、視頻)

  洪為民指出,2019年末,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正式授牌,這批實驗室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建設期為三年。但有業界人士反映,一些設備由香港運往內地用於科研實驗,出入境仍需繳稅,「雖然說理論上應該不用繳稅,但現實中還是存在這樣的問題。」

  「內地學者來港講學,必須由接受單位提出簽註申請,這意味他們只能前往特定的一所學校授課。」

  本港科創資金北上內地使用的情況並不多見,洪為民認為,這與相關機制的「僵化」有很大關係,例如特區政府自2019年4月起推出「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但該計劃規定,主要申請機構必須為研發中心或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而合作項目的業界夥伴申請機構,則必須符合該公司「於本港成立」等條件。此外,香港的創新科技署與國家科技部,分別向香港和內地的申請機構提供資助,並會按照各自的規定監察項目進展。

  「這就意味着資金必須嚴格兩地分開使用,互相不可以勾連,因此,無法做到根據項目進展的實際狀況,從整體上對兩地機構的資金,按比例靈活分配。」對於合作項目的業界夥伴只限於「香港本地公司」,洪為民透露,他曾向特區政府建議把限定範圍擴展至整個大灣區。據悉,這一建議有很大機會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先行先試,「希望這一嘗試能成為打破壁壘的一個好的開端」。

  人才是科創發展的重要基石,洪為民表示,香港的低稅福利、國際化環境等優勢,有利於吸引外來科創人才,但無論是來自國內還是國外的人才,都時常需要跨境工作,而本港現時的相關簽證、簽註措施,並未能免除他們跨境時的手續麻煩。

  「例如內地學者來港講學,必須由接受單位向特區入境處提出簽註申請,這意味着他們只能前往特定的一所學校授課。如果要去第二所學校,必須由這所學校出面,提出新一份申請。」

  「本港高校目前沒有很大誘因鼓勵教授學者投身創業投資、把科研成果產品化商業化。」

  洪為民直言,工作許可不牽涉本地立法,並非很難處理的繁雜事項,且創科合作是離不開各地學者往來溝通的,希望政府在通行問題上出台真正的便捷舉措,不要繼續讓這些「小事」成為人才流動、資訊互通的障礙。

  另外,洪為民亦提及,香港本地的部分機制亦有待改善進步。本港高校目前沒有很大誘因鼓勵教授學者投身創業投資、把科研成果產品化商業化等,「想要創科更好地發展,必須做到解放思想,將僵化的舊機制拆牆鬆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