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盧溝橋頭,號角長鳴 ──寫在抗戰勝利80周年\趙學潮

時間:2025-08-15 05:02:19來源:大公报

  圖:晨曦下的盧溝橋石獅。

  站在盧溝橋上,石獅從晨霧中浮現:有的威武屹立,有的憨態可掬,有的怒目圓睜,有的慈眉善目……它們似乎在低語,訴說着那段被硝煙與戰火洗禮的歲月。就在那一刻──我彷彿被它們的目光牽引,穿越時空,來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盧溝橋,這座橫跨永定河的古橋,始建於金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更因「七七事變」而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盧溝橋全長二百六十六點五米,寬九點三米,橋身由巨大的石條砌成,兩側石欄上雕刻着五百餘隻石獅。這些石獅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每一尊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現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它們不僅是巧奪天工的藝術瑰寶,更是滄桑歷史的忠實見證者。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盧溝橋畔無端挑釁,悍然拉開了全面侵華的戰幕。月色被硝煙染成鐵灰,石獅在炮火中顫抖。它們看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憤然還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吼聲劃破夜空;看見二一九團三營營長金振中血染橋頭,仍拖着傷體高呼「守住橋,就是守住北平」。槍彈擊穿石欄,卻只留下不屈的彈孔──石獅的瞳孔裏,怒火凝霜。石獅低首,為倒卧身旁的忠魂默哀;石獅昂首,目睹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自古便不識「屈服」為何物──從盧溝橋到太行山,再到延河水畔,中國共產黨舉起的抗日旗幟,匯聚起萬眾一心的力量。十四年抗日烽火,自此燎原。

  十四年抗戰,我們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從平型關大捷到百團大戰,每一次重要戰役,都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生動寫照。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盡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的英勇無畏。這些勝利不僅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更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那些英勇犧牲的先烈們,用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民族之歌。他們的精神,如同盧溝橋畔那歷經風雨卻依舊傲立的石獅,在歲月的長河中默默守護,於時光的流轉間熠熠生輝,深深鐫刻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那些彈痕纍纍的獅首,既是屈辱的傷疤,也是榮耀的勳章。盧溝橋的石獅,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屈辱到振興的歷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九月二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勝利。那一刻,盧溝橋的石獅彷彿也展露笑顏,為抗戰的勝利感到欣慰。當我站在盧溝橋上,撫摸着石獅那被歲月侵蝕的紋理,彷彿能感受到它們在抗戰勝利那一刻的喜悅與欣慰。此時,我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自豪感──為我們民族的堅韌感到驕傲。然而,勝利的喜悅背後,是無數同胞的鮮血和生命。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在戰爭中失去家園、親人的人們,更不能忘記那些為國家安危、民族大義英勇獻身的將士們。他們也許曾經在橋上駐足凝望,從石獅的身上汲取了力量。石獅那威嚴的雄偉姿態,那堅定的深邃目光,彷彿在告訴他們:無論侵略者多麼殘暴,我們要堅持抗戰到底,直到勝利到來。

  如今,我們的祖國早已告別任人宰割的貧弱過往。新中國成立以來,盧溝橋的石獅,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親眼目睹了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它們看見了科技的星光閃耀深海與蒼穹,看見了千萬鄉村舊貌換新顏,也看見了中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盧溝橋的石獅仍蹲踞在永定河上,鬃毛凝霜,目光深邃。它們不再流淚,也不再怒號,只是靜靜地注視着復興號列車掠過曠野,注視着孩童在石欄上數獅子,注視着晨曦一次次把彈孔鍍成金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