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病人的眼睛無毛病但目光遲緩?為什麼有病人視力復原但仍然不開心?行醫超過30年的周伯展說:「我們不要只做『器官醫生』,而是要『全人醫治』,不只要看病人的身體,還要看他的精神和社交,不是只醫好你隻眼。」
周伯展有一名病人是海員,退休後由女兒陪同往求診。周伯展見到這名海員時,對方神情呆呆滯滯、目光遲緩,不眨眼、不答話,檢查其眼睛卻沒發現結構上的問題。周伯展追問下,始知這名海員在航海回家前,在船上的歡送會與船員賭錢,把身家都輸光了,然後他整個人一直呆滯,「如果是好忙的診所,可能檢查後會說無問題;但我們追問下去,才知他不只要看眼科,更加有需要向精神科求醫」。
另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年幼時其中一隻眼不幸損壞了,眼球萎縮,眼窩凹陷。後來,她另一隻眼也不幸患上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連視網膜也脫落了。周伯展盡力為她醫治,但她的視力復原後,仍然表現得不大開心。
追問之下,周伯展才了解到,原來病人因為另一隻眼自幼萎縮,只剩眼眶,令她一向十分自卑。周伯展於是為她安排裝上義眼,病人重拾自信,恍如重生,「雖然隻假眼是看不到東西,純粹是美觀,但對於40多歲的女士來說,她對自己(外觀)也是有要求的。我們幫她裝假眼,她整個人立刻不同了,又去唱K,又去不同社交活動」。
周伯展說,這些病例均令他深深感受到,為病人看診,不應只看對方雙眼,還要看「整個人」,才能察覺病人各方面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這才是一個醫生的工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