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柳絮紛飛/天水圍的溫情\小 冰

時間:2025-10-01 05:02:43來源:大公报

  天水圍臨近「香港米埔濕地」,米埔濕地是香港的著名風景區,進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遠離市區,位置偏僻,位於元朗西北部的天水圍,長期以經濟欠發達,貧窮人口多,失業率高,犯罪率高而名聲在外,跳樓自殺事件時有發生,流浪者和吸毒人員常有出沒,它幾乎被繁華遺忘了。二○○四年,一名男子斬殺妻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之後自殘身亡,事件被拍成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打那以後,天水圍被冠以「悲情城市」之名。

  近三十多年,天水圍經歷了巨變,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民間人士的積極參與下,社區的人走出去,外面的人迎進來,從基礎設施到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飛速發展,交通配套跟上,大型商場娛樂設施跟上市區發展,從一個「悲情城市」轉換成為「溫情城市」。

  改變一個被邊緣化的地方,需要依靠財政撥款,也一定程度上有賴於一批有志之士的慷慨投入。比如,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劉智鵬。年少時在天水圍生活過的劉智鵬,對那裏以及周邊環境非常熟悉,雖然後來搬家了,當了教授,但是他記掛着故里,經常「返屋企」,每次回去見到老街坊,一起傾傾偈,說說當地的過去和現在,也憧憬融入北部都會區建設的未來。

  劉智鵬重點參與教育事業,在他看來,港英時代倡導的歷史太過側重英國史,太過忽略本地史和中國史。劉教授專注於本地歷史教育,也在文物保護、地方志、活化歷史建築中卓有建樹,他編寫的「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制定出一套適合本地中小學教育的歷史教材,鼓勵年輕人學習了解當年的「港九大隊」事跡,記住他們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倡導青年不要太多考慮個人得失,要看得遠,要肩負起責任,要創造未來,要書寫新的歷史。

  「天水圍」這個名字,有人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部分後人從甘肅的天水縣南下至此,為了記住故鄉天水縣,以此命名;另有人說,這裏天藍水綠,村子被大片魚塘圍了個圈兒,水天相連,水天一色,因此賦予了這個美名。今天,鄉村被城市化了,水塘不再大面積存在,舉目是一幢一幢的高樓商廈。

  想到政府提出要加快北都建設,一個可期的未來是,天水圍還將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個新寵。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