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此次採用隧道鑽掘機形式,類似地下工廠,然後將水引到下城門水塘/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瑩瑩報道:渠務署將於下月動工鑽挖全港首個水塘間轉運隧道,隧道2.8公里長,連接九龍水塘群及下城門水塘,將九龍水塘群收集的雨水轉運到下城門水塘。此舉有助提升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一帶防洪能力,可騰出約35萬立方米蓄洪空間,亦可善用下城門水塘空間儲存雨水,預料每年可額外收集約340萬立方米食水,相等於七萬港人全年住宅食水耗用量。整個工程投資逾12億元,今年七月開始鑽挖,預計第四季完成。
渠務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師葉浩朋說,九龍水塘群的四個水塘總容量僅290萬立方米,雨季經常溢流,增加下游市區水浸風險,例如長沙灣英華街、通州街及發祥街就曾經水浸。水塘間轉運隧道連接九龍水塘群與下城門水塘,通過智能水閘監控進出口水塘的水位,並在上游九龍水塘群將發生溢流時開閘,騰空九龍副水塘35萬立方米儲洪空間,可減少相當於150個標準泳池容量的雨水流入市區,將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地區的防洪水平,提升至可以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
實時雨量監察系統減人手
為減低污染及噪音,建造採用隧道鑽掘機形式,葉浩朋稱,類似地下工廠,利用直徑三米的岩石鑽掘機向前推,將隧道的岩石切割,透過機器內的運輸帶運至機尾,同時在機尾安裝隧道管壁,節省時間。為減少影響周邊水質,施工範圍將安裝隔紗屏障,並建造排水系統。
工程會結合科技提升安全度,葉浩朋說,將利用實時雨量監測系統,減少人手工作,令工友可提早離開工地;亦利用實時岩土監測系統,將岩土量儲存於數據庫。在隧道安裝隧道管壁時,會順便安裝無線射頻標籤,追蹤工程進度。為保障工人安全,工地採用智能安全帽,實時監測工人位置、心跳及體溫;工友會穿上外骨骼裝置系統背心,輔助抬舉重物。
該計劃於2009年原擬費用是3.5億元,但今年造價大升近四倍至12.22億元,葉浩朋解釋,工程費每年因通貨膨脹增加,署方會在展開工程前再估價,因成本上升及參考其他類似的隧道項目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