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鎮強在擔任東區區議員時,時常與街坊溝通了解需要。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曾在2015年當選東區區議員,他回憶起擔任區議員期間,手裏的工作彷彿就是選區「一畝三分地」裏的事:如紅綠燈時長調整、巴士班次增減等,看似細碎的民生問題,如跨區協調可以更高效地解決。但在當年,隔壁選區若是反對派議員,議會裏便有很多無謂的爭吵,「明明是惠及街坊的事,愣是卡在無休止的爭執裏。」
李鎮強表示,完善地區治理後的區議會上任逾一年,已完全是全新的風氣。如今的議事桌上,少了針鋒相對,多了細緻的民生考量。他舉例指,打風落雨時,不再是各區的零散應對,而是多支隊伍跨區聯合作戰,清理倒樹、疏導積水、分流車輛,形容「1+1大於2」的效果實實在在。更讓他感到開心的是,現時各區的民政事務專員亦同時擔任區議會主席,讓處理民生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專員扎根社區,知道街坊真正需要什麼,也能及時地解決街坊們的問題。」
關愛隊務實 助長者申請平安鐘
關愛隊的出現亦讓治理更有溫度。李鎮強表示,在穿街走巷的家訪中,關愛隊成員既能宣傳政策,也能幫獨居老人申請平安鐘,為舊屋苑檢修漏水。「現在回應街坊的問題效率快很多」,李鎮強認為,現時這種貼心務實的服務,讓街坊們對政府地區治理工作的認同感愈來愈強。
香港樓宇老化問題持續受到社會關注。北角大型屋苑城市花園於2009年將近30年的屋苑大維修期限,城市花園原本的業主組織是屬諮詢性質的業委會,不是有法定權力的業主立案法團,故原業委會經歷數次人事變更,工程項目一拖再拖。在去年李鎮強擔任了城市花園業主立案法團主席,他直言工作內容上充滿挑戰。因為商場、酒店、住宅等多方持份者訴求各異,平衡各方利益如同「走鋼絲」。他坦言,獲得街坊的信任是順利開啟工作的基礎,所以他定期會有封「給居民的信」,把維修進度、遇到的難題一一講清,同時在業主大會上掰開揉碎解釋議題,「讓大家眼見為實,耳聽為實,用智慧去分辨真相。」
在擔任主席一年多時間裏,李鎮強指前期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與各持份者溝通協調,這項工作耗時頗長且需要耐心。不過,在政府多部門及區議員的支持下,各項工作正逐步推進。他並提到,法團還邀請當區區議員擔任顧問一職,在不同範疇提供意見並協助與屋苑居民溝通,「可以令持份者在大會上需要投票的時候做到一呼百應。」今年5月召開的業主大會上,有關維修方案在超過90%的業主支持下獲得通過。截至目前,已有3個至4個維修方案順利通過,「接下來亦將會逐個議題進行攻克。」
「地區工作就像『揼石仔』,急不得,是一項艱辛且長遠的任務。」李鎮強強調,地區工作要打動人心,尤其是帶上區議員這頂「帽子」後,就更要真正融入地區生活,同時具備「三感」:投入感、代入感、付出感,他期望在未來,每位地區治理工作者除了具備上述的「三感」外,就要實打實地做實事,「當街坊讚賞你、認同你的時候,你會從心底感受到強烈的滿足感。」\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蔡學怡